梁山好漢開餐館愛「重口味」──舌尖上的大宋(三)

燻烤中的臘肉。(新華社資料)

潯陽樓因爲宋江寫反詩而出了名,同時出名的還有宋江那幾道下酒菜。讓我們跟着施耐庵來到原着第三十九回〈潯陽樓宋江吟反詩,梁山戴宗傳假信〉,爲了保持原始場景,容我把原文照錄如下:

宋江看罷潯陽樓,喝采不已,憑闌坐下。酒保上樓來,唱了個喏,下了簾子,請問道:「官人還是要待客,只是自消遣?」宋江道:「要待兩位客人,未見來。你且先取一樽好酒,果品肉食,只顧賣來。魚便不要。」酒保聽了,便下樓去。少時,一托盤把上樓來,一樽藍橋風月美酒,擺下菜蔬、時新果品按酒,列幾般肥羊嫩雞釀鵝精肉,盡使硃紅盤碟。宋江看了,心中暗喜,自誇道:「這般整齊餚饌,濟楚器皿,端的是好個江州。我雖是犯罪遠流到此,卻也看了些真山真水。我那裡雖有幾座名山古蹟,卻無此等景緻。」獨自一個,一杯兩盞,倚闌暢飲,不覺沉醉。

肥羊、嫩雞、釀鵝、精肉

「藍橋風月美酒」並非潯陽本地所產,乃是黃酒的一種,屬於紅曲釀,酒中融入梅花香,酒未近脣,暗香浮動,是當時的名酒之一。「按酒」又作「案酒」,《說文解字》注:「按,即下也。」「按酒」即爲今天說的下酒菜。在《水滸傳》裡,下酒菜主要包括果品、菜蔬和肉食等。高級酒樓和隆重宴席裡,按酒比較豐盛、齊整。武松流放到安平寨時,施恩送給他的按酒是「四盤果子、一隻熟雞」,少了菜蔬。若是一般鄉村野店,酒保端上的按酒通常是「牛肉一盤」,也是《水滸傳》中最常見的。喝酒時佐以下酒菜,這種習俗現在依然保留。

「肥羊、嫩雞、釀鵝、精肉」,潯陽樓的飯菜還是挺高級的。肥羊和嫩雞大家都明白,釀鵝又是什麼呢?首先這是一種釀菜,也就是在某種原料中夾、塞、塗、包進另一種或好幾種配料,然後再加熱成菜。其次這是一種以鵝爲食材的釀菜,我們得參照其他食材才能領會此菜的精髓。用「釀」法加工的名菜,唐代有渾羊歿忽,據唐代盧言盧氏雜說御廚這一條記載:「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謂之渾羊歿忽。」在這道以羊「套」鵝的烤菜裡,羊被當作容器使用,最後棄而不食,只吃鵝肉

到了南宋,市井上有蓮房魚包、蟹釀橙、釀筍等釀菜。釀筍是將調好味道的肉餡裝進全筍內蒸之。釀鵝是在鵝裡填入食材,如果多裝幾種,是不是就成了「套四寶」呢?

孫二孃做人包子

二○一二年,我策畫「中原悲歌:一九四二河南大饑荒歷史影像展」時,知道在大災之年曾有人肉相食的悲劇,可是《水滸傳》中,梁山好漢中竟然也有不少位精通餐飲、開過餐館俠客喜歡此番「重口味」,這就有些不擇手段了。這裡選取三五人簡短介紹。

先說朱貴,此人可謂梁山四大元老之一,江湖人稱「旱地忽律」,忽律的另一個名字叫鱷魚,知道多狠了吧。朱貴多年來一直堅持蝸居梁山腳下的一家酒館,一心一意「探聽往來客商經過。但有財帛者,便去山寨裡報知。但是孤單客人到此,無財帛的,放他過去;有財帛的來到這裡,輕則蒙汗藥麻倒,重則登時結果。」堅守平凡、甘於平凡,心無旁騖效勞組織的朱貴不但是梁山集團的忠心諜報人員,還是餐廳CEO和手藝高超的廚師。他經營的酒館是梁山地下情報中心,幾十年都不倒,可見多麼不同。朱貴做菜同樣與衆不同,「將精肉片爲羓子(即臘肉),肥肉煎油點燈」,深具創意,確實是餐飲業一把好手。

接着說孫二孃和張青這兩口子。「夜叉」之稱一聽就很不舒服,似乎與鬼怪搭邊,其實夜叉是佛經中一種特殊的生物,女的非常美麗,擁有無窮力量,是守護佛法的「天龍八部」之一,可見孫二孃還是頗有幾分姿色。孫二孃慣常做人肉包子,作坊裡「壁上繃着幾張人皮,樑上吊着五七條人腿」,儼然是間閻王店。

武松在孫二孃店裡吃飯,施耐庵寫他扒開包子一看,叫道:「店家,這是人肉的還是狗肉的?」那婦人笑嘻嘻地道:「客官取笑了,哪有人肉包子,我家包子是黃牛肉的。」武松道:「江湖上人說大樹十字坡,客人誰敢過!肥的做包餡,瘦的去填河。」那婦人道:「客官,這是你捏造出來的。」武松道:

「我看包子裡有幾根毛,像是人小便處的毛,所以才猜疑。」

孫二孃的拿手武器是蒙汗藥,一言不合就下藥,一不小心就喪命。後來經過張青勸阻,纔開始遵守江湖規矩,三種人不謀害,第一種是雲遊僧道,第二種是江湖上賣藝妓女,第三種是各處犯罪流配之人。包子有餡,不可處處陷阱嘛。

李逵雖長得粗魯,吃東西倒很講究。讀《水滸傳》,只有李逵吃肉有章法,深得古人真傳。話說捉拿了黃文炳後,李逵拿起尖刀,看着黃文炳笑道:

「你這廝在蔡九知府後堂且會說黃道黑,撥置害人,無中生有,掇攛他!今日你要快死,老爺卻要你慢死!」便把尖刀先從腿上割起。揀好的,就放上炭火炙烤下酒。割一塊,炙一塊。(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