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送行者 3萬筆善款捐棺

傳統習俗認爲捐棺有助積福庇廕後代,但棺木材質樣貌有不同落差,產生分配不公爭議

新北市改變成立專戶接受善款開辦聯合奠祭,結算至去年已累積3萬筆、6960萬元捐獻,行善者大多低調,在社會上默默付出,就像是不爲人知的另類「送行者」。

捐棺從早期義莊演變而來,義莊原先是爲客死異鄉遊子收埋後入棺暫厝,後來轉型捐贈弱勢民衆棺材,讓家境清寒的民衆可以入殮先人,也有人稱做「捐大厝」,是臺灣社會流傳已久的義舉

法鼓山常綽法師表示,在佛教傳統的經典當中沒有記載捐棺,但佛教相信人死後還會有意識存在,協助往生者平安離世是很大的功德,是一種具體實踐佛法方式,也是助衆生離苦得樂的善舉。

臺灣道教副理事長邱天相法師也認爲,捐棺或是協助先人平靜的離世是能夠福廕子孫的義舉,捐獻的金額不需要有特殊忌諱,捐多少都沒關係,就像銀行存錢一樣愈存愈多,福報也會愈多,只要盡力而爲就可以。

「今天我送他們出門,哪天我往生,他們就會來接我。」在新北市立殯儀館擔任志工的黎阿姨說,自己都會將出勤車馬費捐給聯合奠祭,除了認同聯合奠祭節葬的概念外,也盼用微薄的力量去幫助需要的人,自己的生活能夠溫飽就好,重要的是讓弱勢民衆能走得平靜。

新北市聯合奠祭已服務超過6000位先行者,殯葬處長楊薏霖指出,近5年每年都有10%以上的使用成長,去年更有上千位先人採用聯合奠祭,今年農曆7月的9場聯合奠祭有9成參與率,顯見民衆已慢慢接受環保簡葬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