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封城重創經濟 專家:產業外移是短期衝擊 紅色供應鏈優勢仍在

中國的防疫政策重創境內各產業的產能及供貨,也打擊投資及消費信心,可能阻礙未來全球供應鏈的復甦。圖爲上海疫情封控措施。(圖/路透)

北京堅持封鎖清零,但所付出的經濟代價正在擴大。中國官方4月的數據顯示,除了零售額和工業生產雙雙衰退外,汽車、筆記本電腦等部分供應鏈的斷鏈危機也正在升高。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的防疫政策重創境內各產業的產能及供貨,也打擊投資及消費信心,更可能阻礙未來全球供應鏈的復甦。

《美國之音》指出,中國封城防疫付出高昂的經濟成本,還可能引發供應鏈長期斷鏈。上海4月汽車銷售史無前例掛零,封城一個半月下來損失銷售額恐接近上千億人民幣。北京的商業顧問公司Sino Auto Insights董事總經理李圖受訪時表示,中國汽車業因各地停工、缺工和缺料,正面臨衝擊更大的供應鏈斷鏈危機。

報導說,除了汽車製造業,中國其他產業的供應鏈也因防疫管控措施而遭受衝擊。其中以在全球筆記型電腦市佔率逾8成的臺灣「電子五哥」──廣達、仁寶、緯創 、英業達及和碩,都以中國爲主要的代工基地,但受到封城停工衝擊,各公司近期公佈的4月營收均呈高達2位數的衰退。

臺灣工業總會大陸組組長黃健羣表示,大陸清零政策對電子業的衝擊在未來2季恐逐步擴大,人員流動限制及工時難以規劃是目前生產線面臨的最大困境。臺灣經濟學家吳嘉隆則表示,多數大陸廠商產能、營收下滑,反映封城對生產和出貨的短期衝擊,但各企業也只能停產斷供,別無他策。

報導指出,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數據,中國4月的消費零售額年減11.1%、工業生產年減2.9%、服務業生產指數也下降6.1%,而當月的全國城鎮失業率則攀升至6.1%,都是2年來最糟的情況。吳嘉隆認爲,中國經濟因俄烏戰爭面臨下行壓力,現在加上封城引發的生產和就業困境,中國經濟前景恐籠罩在消費信心、投資信心、銀行信心、資產通貨緊縮等4大惡性循環的烏雲中。

在大陸的外資也面臨同樣困境,歐盟商會和美國商會5月初公佈的調查顯示,分別有23%的歐商與52%的美商已轉移或減少在中國投資。不過,香港的經濟學家認爲,國供應鏈處於轉型階段,清零或生產線外移應只是短期衝擊,長遠來看,「紅色供應鏈」對部分產業仍具優勢。

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何濼生表示,勞工密集產業會往東南亞與其他工資比較低的地方移動,但是中國的物流、基建還有製造業供應鏈比較完備,仍可吸引高增值的製造業。經濟學人智庫分析師馬洛 (Nick Marro)也同意說,跨國企業短期內還不至撤離中國,但會同步擴大對東南亞供應鏈的佈局。預計中共要到秋天的20大後纔會放棄清零,明年纔會逐步放寬防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