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畢業求職記(二)

事後發現,這些練習對於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分析能力以及面試風格的把握都有很大幫助,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在羣組面試中表現得更爲鎮定自若。而對於從事諮詢行業的同學,還需要翻閱CASEBOOK,儘早接觸商業案例,訓練邏輯分析能力。

實習經歷不可少

此外,實習經歷也是簡歷中不可缺少的一面。企業提倡會提供兩種實習項目,一種是日常實習,企業會在平日聘任實習生處理公司雜務;另一種是儲備員工項目,在實習期完成後企業會提供轉正機會。一般而言,後者會更加註重對實習生的培養,並且這類項目以券商、運營商以及外資企業居多。

在念大學的時候,我們的同學大多覺得找實習比找工作的難度更大,這一方面是由於實習崗位供給太少,另一方面是由於崗位競爭過於激烈,即使打算未來升學的同學也需要一份實習來「點綴」簡歷,所以角逐實習的人往往更多。因此,我們可以既可以通過關注「應屆生論壇」、也可以依託同學或親友的關係來「尋獵」實習崗位,而後者的方法通常更加有效。

太陽底下無新事,從求職的網上申請、筆試、再到面試,考察的無非就是學歷背景、實習經歷、個人品格以及個人能力。在求職階段,我曾後悔自己當初沒有仔細閱讀管理學案例、沒有認真學習財務知識、沒有好好參與小組討論。因此我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補上這些短板。

應試能力要趁早

很多能力、甚至品格都能夠在讀書期間刻意訓練或養成。對於一心要往職場發展的同學,學校和實習企業就是我們的練兵場,只要恰當運用其中的資源,我們就能在準備好充足的「糧草」,並在求職場上臨危不懼、一往無前。

求職的第一關,首先是「硬實力」的比拚。在這一階段,企業會從網路申請以及筆試兩個方面考察求職者的資質,從而判斷我們是否符合職位條件。具體而言,這些所謂的「硬實力」包括學歷背景、學業成績以及應試能力。

在求職季伊始,公司會開放網路招聘系統,供求職者申請,它主要考察求職者的學歷背景。由於不同公司的「開放性問題」會有重複,我們可以將這些問題收集起來,以便將來「循環利用」。在這一階段,條件太低和條件太高的求職者都會被淘汰。因此,在求職前瞭解行業資訊,合理評估自己的能力,將有利於提升簡歷通過率。

學歷是現實問題

同時,考慮到筆試、面試的通過率並非百分百,我的同學普遍會在求職季做出30份以上的申請,如果申請數量少於20份,在求職季結束時可能會接不到企業的錄取通知。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公司除了開放網路申請外,還會在高校宣講會現場收取簡歷,一般而言,通過這種方式遞交個人信息的通過率會更高。

筆試邀請一般隨着網路申請的結束而發放,但也有外資企業採用「滾動發放」的形式。同時,筆試的形式因應企業的不同而不同。大陸國有企業一般採用「行政能力測試」,題型和國家公務員考試基本一致,商科的同學偶爾會遇上專業題目。而外企通常會採用SHL等題庫,側重考查邏輯、數理和閱讀能力。它們還可能會設有專門的英語測試,但憑多益、託福等成績可以免考。除此以外,一些企業還會進行性格測試,並在測試中設置陷阱。如果求職者沒有如實作答,可能會測出「人格分裂」的結果。

這兩個階段實際上就是「硬碰硬」的選拔,因此需要我們達到企業的最低要求。比如,一些國營企業會在招聘公告中表明只接受研究生的求職申請,有時甚至會在學歷要求中加上「211工程」、「985工程」以及海外名校(如QS前400)的限制,如果大學部同學將這類企業列入職業目標,則要考慮繼續深造。而在筆試方面,心向國企的同學可以提前完成歷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的真題,而心向外企的朋友則在「應屆生論壇」下載相關題庫。無論是哪種測試,都需要在求職季前好好了解題型,做好「實戰演練」,才能在考場中嶄露頭角。

比前人付出更多

一位在十多年前畢業的前輩曾跟我提到,他們那個年代人才稀缺,身邊的同學從來不愁工作,他甚至有一位朋友沒有去參加華爲公司的最終面試,卻能出現在錄取名單上。誠然,在人才市場逐漸飽和的今天,那樣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要在當下拿到滿意的工作,就需要比前人付出更多努力。

在上一個求職季,我身邊就有同學爲此休學半年;也有同學在期間頻繁坐客機來回滬臺兩地。除此以外,出色的學習能力、與職位高度相關的經歷以及萬無一失的準備,也幫助我們進入下一輪選拔的「法寶」。(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