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中科院證實 娃娃魚至少5個物種

甘肅天水發現的中國大鯢。(新華社資料照片

中科院研究發現野生娃娃魚分多個物種。圖爲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和中國大鯢。(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進化與遺傳前沿交叉卓越創新中心車靜研究員、張亞平院士外籍教授羅伯特墨菲教授領銜國際研究團隊在中國大鯢遺傳多樣性與保護研究上取得進展

研究顯示中國大鯢至少由5個物種組成,中國大鯢的保護須進一步評估和改進。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上。「由於缺乏顯著的外部形態差異,中國大鯢長期以來被認爲是一個物種。目前實施的保護是基於『中國大鯢是一個物種』的保護措施市場化人工養殖、放流增殖,並未對不同地方種羣加以區別對待。」

研究組首次探索使用了簡化基因組方法,在基因組水準對中國大鯢的野生種羣開展了羣體遺傳學分析。分析發現,中國大鯢並非單一物種,研究數據發現至少5個物種的劃分,其分佈地與水系分佈緊密相關,大致對應黃河長江珠江錢塘江流域。各物種間分化時間保守估計爲4.71-10.25百萬年以前,屬於有較長曆史的物種。

養殖場種羣中,研究人員還意外發現了另外兩個獨特的支系,加上記錄分佈於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種羣,中國大鯢有可能高達8個物種,但結論有待進一步考察和研究確定。

中國大鯢俗稱「娃娃魚」,爲中國大陸特有珍稀野生動物,也是世界現存兩棲類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體長可達2米,具有極高的進化獨特性,堪稱「活化石」「水中大熊貓」。中國大鯢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爲極度瀕危物種,在中國大陸列爲國家二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