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運維之考:國營企業首先保證比賽品質和安全

2019年全國越野跑共舉辦481場,在規模賽事數量中位居第一,但被認證的賽事僅有11場。

馬拉松運維之考

甘肅白銀山地馬拉松事故或爲國內高速發展的馬拉松賽事按下了“暫停鍵”。此前,受益於多方主體需求,加之參賽門檻不高,中國馬拉松賽事規模不斷攀升。而當下,全行業開始駐足審視馬拉松行業專業性和精細化能否匹配它的速度。(包芳鳴

2021(第四屆)黃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賽遭遇天氣之變的公共安全事件仍在發酵。5月24日,21名遇難者家屬陸續抵達白銀,而事故詳細原因尚在調查中。

這場因爲極端天氣帶來的賽事把控不力的短板,也再度將包括馬拉松在內的各種跑步運動推向風口浪尖

“近幾年,我國馬拉松賽事進入快速發展期,除城市馬拉松賽事外,越野跑也備受關注。”武漢漢馬體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包波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相比於運營較爲成熟的城市馬拉松,越野跑因其客觀因素限制,救助難度較高,一旦組委會籌備不足,將導致安全風險大幅提升。

曾運營過國內多個馬拉松賽事、馬拉松愛好者、悅森體育總經理夏瑞認爲,進行極限運動,首先需要在大量訓練基礎上明確自我實力,其次是能夠在比賽過程中,把握身體狀態。而在國際倡導的“safe sport(安全運動)”理念下,無論是賽事運營者還是跑者,面對“極限”運動的實力和心態都正在考驗這個行業的成熟度

“越野跑”的運維大考

在國內,隨着需求端對健康的需求攀升,門檻較低的各類跑步運動正在初步形成一個產業鏈條。

中國田徑協會數據顯示,中國馬拉松規模賽事大致可分爲10類,如全程馬拉松、半程馬拉松、越野跑、迷你跑等,其中,在2019年全國越野跑共舉辦481場,在規模賽事數量中位居第一,但被認證的賽事僅有11場。

武漢漢馬體育管理有限公司於2016年開始運營馬拉松比賽項目,在越野賽事運營方面,公司經過綜合研判後選擇放棄。包波解釋,“首先越野比賽存在一定風險,且野外救援力量的投入較大。其次受天氣等客觀不可控因素影響較多。再次,選手數量級很難提升,從資源開發角度來看,仍存問題。”

越野跑的運營與城市馬拉松存在諸多不同,且城市馬拉松的運營已經較爲成熟。從運營流程來看,運營方首先需要確定比賽時間、線路、規模,然後進行參賽人員的報名和抽籤,之後是制定方案,其中包括醫療救助方案、應急管理方案以及相關保障方案,這方面一般需要與組委會其他職能部門協調,運營方主要負責競賽方案。比賽之後則需要進行相應評估、總結。“舉辦一場城市馬拉松,如武漢馬拉松,其統籌保障部門接近40個單位,基本包括武漢市所有局、辦。”包波補充,“相比較而言,越野跑很少涉及這麼多部門,而又因比賽場地限制,公安力量也很少參與”,從而導致救助難度遠大於城市馬拉松,但救助力量又不及後者的局面。

這些因素也正在被監管部門所關注。在國內,關於越野跑和馬拉松等體育賽事的風險控制機制方面正在加緊建設

“越野跑參賽人數不多、規模較小,組委會投入力量起到關鍵作用。一旦出現極端情況,組委會就需要採取非常手段做出調整,包括比賽的熔斷。”包波介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國內各大城市關於馬拉松比賽的“熔斷機制”開始建設。國家體育總局5月23日晚緊急召開“全國體育系統加強賽事安全管理工作會議”,會議強調,要有針對性地制定安全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建立“熔斷機制”。

跑者PB的安全完賽大考

白銀越野跑遇難者中,多位是國內馬拉松頂級跑者,在跑步運動上,越來越多的人在賽事成績的PB(個人最佳成績 personal best)上,不斷追求着自己的極限。

“近幾年,馬拉松的參與者逐漸增多,但馬拉松仍屬極限運動。”包波認爲,對參賽人員而言,首先不要過多關注成績,以健康鍛鍊爲第一要務,並且應該具備棄賽精神。此外,加強平時訓練,具備基礎保障不可或缺。“對普通人來說,最好的運動距離還是5-10公里,半程和全程馬拉松其實並不適合多數人。”他認爲,全民健身仍需做出正確引導,在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一定要確保安全

國際AIMS丈量員、馬拉松專業賽事從業人張東風指出,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真正的馬拉松只有一個,標準距離42.195公里,爲推廣馬拉松運動,馬拉松又擴展出了相對參與門檻降低的項目,如半程馬拉松、四分馬拉松及迷你馬拉松等。夏瑞同樣認爲,“此次發生事故賽事爲越野賽,不屬於馬拉松賽,不能因爲這個越野賽的事故而否定了中國蓬勃興起的馬拉松賽事。”

在這個基礎上,夏瑞認爲,參賽者需要明白自己出發的目的是在安全的條件下鍛鍊身體和挑戰自己。實現上述的要求,“第一,需要心中有數,這需要在平時有足夠的跑量,具備良好的心態,裝備同樣也是不可忽略的重點。第二,在馬拉松賽道上,要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控制好自己的節奏狀態,最核心的因素還是在於自己。”

“當前,大量參賽者仍然缺乏常識,尤其像這次面臨失溫情形的防範和應對,即便是國內最頂尖的選手,依然準備不足,缺乏一些必備的裝備和藥品,因而中國的戶外運動賽事仍需要更專業的普及”,夏瑞補充道。

“城市馬拉松”運維的專業度大考

在越野跑的背後,城市馬拉松的熱度還在攀升。

中國田徑協會《2019中國馬拉松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境內(不含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所有地域內共舉辦規模賽事1828場,較2018年同比增長15.62%,累計參賽人次712.56萬,較2018年同比增長22.22%。

此外,在全國337個城市(333個地級行政區和4個直轄市)中,共計300個城市舉辦過規模賽事,佔比達89.02%。

除了賽事本身外,城市馬拉松而言,其可以爲城市發展帶來諸多利好,包波舉例,“如武漢馬拉松的參賽人員約40%屬省外人士,他們能推動旅遊、餐飲、住宿方面的消費增長,一場比賽的直接收益約爲1億元,間接收益可達3億元。新興城市可以通過舉辦賽事完善城市形象,並且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馬拉松賽事的運維中,監管和承辦的銜接也還需加強。據悉,就舉辦馬拉松賽事而言,國家體育總局主要履行服務和管理職責。“馬拉松比賽項目的申報只需滿足相應的基本要求,如每個CP點[打卡點CheckPoint(CP)點]上的物資、人員配置等,但總體來看,其只是作爲一個下限標準存在”,包波指出,目前流程方面的把控由主辦方負責,但主辦方因其專業性缺失,大都由運營公司層面掌控和理解比賽,後者還需給政府層面提出要求。然而,“運營公司的資質、經費、保障力量往往存在較大差異”。

目前國內馬拉松賽事的運營方可以大致分爲國營和民營兩類。民營企業考慮其盈利空間,需量入爲出,比賽資金的限制使運營方在一些方面無暇顧及,國營企業首先保證比賽品質和安全,其次着眼比賽效益問題。包波認爲,“從這個層面來看,國營企業能夠履行相應社會責任。”

(作者:陳紅霞,井然 編輯:包芳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