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染腸病毒母奶也危險? 專家說NO但建議「改奶瓶喂」

母乳中的乳鐵蛋白與免疫球蛋白,可提升新生兒免疫力。(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病毒至7月底共累積21例重症,創下6年同期新高,其中9例爲新生兒。臺灣產期醫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治平表示,防範新生兒腸病毒,媽媽防護措施很重要。若媽媽在生產前14天至分娩後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肌肋痛症狀,親喂前應先諮詢醫師,或以奶瓶盛裝母乳由家人協助餵奶,降低感染風險

陳治平表示,準媽媽在懷孕期間、生產前後都應做好手部及呼吸道衛生防護,減少出入人多和呼吸不流通場所,並儘量避免與病患接觸。雖然目前研究證實,腸病毒並不會透過母奶傳給嬰兒,但因爲在抱寶寶親喂時,病毒容易透過口鼻分泌物傳給寶寶,增加罹病風險。

由於母乳中的乳鐵蛋白與免疫球蛋白,可提升新生兒免疫力,陳治平建議,媽媽們產後如還有不適症狀,在親喂前可配戴口罩增加保護措施,或改以奶瓶盛裝母乳,由健康家人協助餵奶,並留意集乳時的手部衛生。

▲醫師建議準媽媽在生產前14天到分娩後若有感冒情形,可將母奶裝在奶瓶中,由家人代喂。(圖/資料照/記者姜國輝攝)

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邱南昌則提到,伊科病毒或克沙奇B型病毒爲引發新生兒重症及死亡的主要腸病毒類型,新生兒可能透過產前母嬰垂直傳染、生產過程中接觸受病毒污染母體血液產道分泌物、糞便等,或出生後接觸腸病毒患者而感染腸病毒。

新生兒感染初期會有發燒、活動力下降、喝奶量變少等情形,未及時治療易演變成心肌炎肝炎腦炎敗血症等重症。提醒民衆應留意新生兒的健康情形,特別是出生7天以內的新生兒,一旦有上述初期症狀,務必儘速送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