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專家:教養上中國人差到令人無地自容

教養是一種無言之知

主講人王聖民

1967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上海市唯一美育特級教師。現任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政風行風監督員、上海市婦聯講師團講員、上海“東方講壇”講員。1996年起開設《藝術欣賞與教師形象塑造》課程,獲國家教委頒發優秀課程獎。近二十年在上海及全國範圍內爲社會各界作禮儀、形象塑造主題講座兩千餘場,影響較大。

人一旦獲得良好的教養,就像一輛車在向前運行時獲得了慣性一樣,再要讓他去隨地吐痰,再要讓他在公衆場合喧譁,再要讓他冷漠地面對他人請求,再要讓他無視國歌響起國旗升起......就成爲一件很困難的事了。

一個城市文明基石:乾淨、安靜有序,就是這樣建成的。

這一類小事叫教養

2004年下半年,當時的北京市長王岐山談到2008年奧運會時,憂慮的是“奏國歌時會有人不站起來”“有人會亂堆雜物”……即將啓幕的世博會也使方方面面憂慮。有關部門提供的消息說:在評估上海作爲一個國際大都市的17項指標時,上海市民的“言談舉止”得分最低……

“教養”,中國古時《三字經》就提到了,指的是人從小就應該習得的一種規矩待人接物處事時的一種敬重態度,特別指出,人若沒有教養,便是家長老師的失職。

“教養”,在西方文化中寫作“MANNER”指的是禮貌,規矩,態度,風度,生活方式,習慣......等等。英國王太后曾說:“MANNER”實際上是英國皇室存在的一個象徵。“教養”在我們當今的文化中,更多被歸類到“禮儀”“素質”“道德”一類。良好的教養使得人們的相處擁有了優雅和諧的品質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良好的教養就是善,就是道德的外化、顯化。

良好的教養往往能在第一時間給人更直觀更細微更貼切的感覺,因而成爲給他人的第一印象,成爲自己的形象,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一個人美好的形象有時候就是這個人的良好教養。

上實際80年代,鄧小平在美國訪問獲得巨大的成功,美國一位有影響的參議員完全改變了對中國的印象,原因僅僅是因爲鄧小平的一個極其自然又充滿愛意的動作:在接待衆多歡迎人羣的紛亂中,鄧小平親切親吻了一個向他獻花的小女孩……

2004年,人們談論得很多的也是一個細節:溫家寶總理去雲南地震災區看望災民,他問:“馬老伯,我能進你的帳篷看一下嗎?”這些都是小事,但當你在這些小事上體現出了良好的教養時,你就有了一個美好的形象。

文明舉止是張名片

世博會當上海登上國際舞臺時,良好的教養應該是上海人的一張名片,中國人的一張名片。良好的教養是自然真誠親切的,而自然、真誠、親切是不能臨時準備的。

自然、真誠、親切首先是一種美好的內在,美好的內涵。它是一種像生命一樣的東西,是需要涵養滋養才能成長的,而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只有長時間的累積才能沉澱下來。

自然、真誠、親切不是一種一般的知識,它是一種無言之知,是一種沉默的知識。它是一種能力,它不能靠測驗考試做習題獲得,得靠無數次的習練纔能有一種自然的品質,就像運動員要投籃一千次,要游上幾萬米,就像小提琴演奏員一個樂句得拉上幾千次......同樣,我們的微笑問候傾聽關注也得訓練操練演習無數次才能自然親切。親切真誠是隱之於內的東西,但它又應該顯之於外,讓人可觀可聽可觸摸可感知。當我們找到一種美好的外在形式將對他人的敬重之情傳遞出來釋放出來的時候,它們又會得到強化,從而使自己獲得一種尊嚴感愉悅感、一個美好的心情。“予人玫瑰手有餘香”是之謂也。

人一旦獲得良好的教養,就像一輛車在向前運行時獲得了慣性一樣,再要讓他去隨地吐痰,再要讓他在公衆場合喧譁,再要讓他冷漠地面對他人請求,再要讓他無視國歌響起國旗升起……就成爲一件很困難的事了。

一個城市文明的基石:乾淨、安靜、有序,就是這樣建成的。

有教養的上海人將是我們獻給世界一片異彩中濃重的一筆。

上海人不一定要雙眼皮大眼睛但只要有真誠友好的眼神——看人的時候,上海人就美好了。上海人不一定要長得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但在與人相處時能自然親切地微笑,上海人就美好了。

上海人不一定要能說會道、口若懸河,但在與人相處時會適宜地問候,會適宜地道謝致歉,會適宜地加以援手,上海人就美好了。

上海人不一定要成爲聖人、英雄、勞模,只要能自然親切真誠地待人接物處事,上海人就美好了。

良好的教養,是上海人的一張名片,中國人的一張名片。(實習生孔冰欣參與採編整理)

教養上做得不夠好

今天,我們與這個世界上很多國家有了交流,我們不得不承認,無論中國人去外國,還是外國人來中國,更不用說我們在自己的國家裡,在教養上,我們做得不夠好,甚至很差,差到令人無奈、沮喪、無地自容。

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聯合國的一個組織調查材料提到中國大陸留學生形象時,有一個評語的表述爲:不會看人,不會微笑,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從不顧及他人的感受,不會說“謝謝”“抱歉”“對不起”……21世紀初,中國的一個企業家代表團在參加國際會議後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會議期間拍照不斷,抽菸不斷,打手機不斷,講閒話不斷……根本不顧及正在論壇發言者的感受,不顧及正在傾聽發言的聽衆的感受……

造成如此不堪現狀的原因很多,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抓道德教育,但大多都流於空洞、說教、大而無當、泛政治化、泛思想化,對於道德教育缺乏科學的思考。而教養,作爲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完全可以成爲切入點,成爲抓手,成爲着力點……但這一切都被忽視了。

甚至在相當長的時期裡,教養被認爲是舊文化當然地被排斥貶低。

教養無法突擊完成

世博快要到了。上海作爲承辦城市,它的公共設施是否完備,政府管理是否高效,社會秩序是否井然,市民言行是否文明都關乎中國人在世界舞臺上的形象。直到世博會開幕的前一天,我們也還會在不斷地完美它。可是有一點我們必須明白:高樓大廈、高速公路這一類硬件設施可以加班加點突擊完成,而市民的言談舉止、良好的教養是無法突擊出來的。

當我們站到世界舞臺上的時候,固然需要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來獲得世界的認同,但也許:更要展示自己的文化,發展自己的價值體系來形成對世界的吸引力。沒有前者,我們無法站到舞臺上去;沒有了後者,即使站上去了也無法贏得世人的尊重。這個後者,在很多時候很多場合只體現於每一箇中國人,每一個上海人的教養。

良好教養受人歡迎

有良好教養的人都能得到他人的喜愛、尊重和歡迎;良好教養的內涵也能在各種各樣的文化中得到認同。在這一點上,教養是超乎政治和意識形態的。良好的教養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能親切真誠自然地待人、接物、處事。良好的教養就是能在我們的言談、舉止、眉目顧盼之中傳達對他人的尊重,對生活其中的環境的尊重。使自己和別人能有安全感,愉悅感和尊嚴感;使生活其中的環境乾淨、安靜、有序。

良好的教養就是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事情上都能表達對他人的尊重。無論他人是你的親友同事還是陌生人,無論他人是你的上司還是你的下屬,無論他人是長者還是婦女兒童,無論他人是富有還是貧窮.……

良好的教養是一種與人爲善、善解人意、善與人處的生活態度和技巧能力。

(來源:深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