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第一島鏈烽煙起 臺灣駛舵須謹慎

北京要求華盛頓尊重中國大陸的「核心利益」,又在短期內將其內涵,從美國對臺軍售一路擴張到南海黃海天安事件所引發的朝鮮半島緊張情勢,就不再是兩韓之間的衝突;而位居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中央位置的臺灣,對於目前在東北亞同步進行的軍事演習,也就不再僅能作壁上觀

美國國會研究處專家簡淑賢月前公開質疑:爲何身爲美國長期盟友的臺灣,竟沒有與美日韓立場一致的譴責北韓南韓天安艦的襲擊。有人質疑臺北因爲當時正與北京洽談ECFA所以不宜多言,有人批判馬政府不敢開罪中國大陸,但也有人認爲朝鮮半島距我甚遠,與我何干。然而近兩個月的情勢演變,卻提醒我們不再能掉以輕心。

巨龍騰起不忘舊屈辱

中共海軍自1985年即將大陸沿岸至第一島鏈的制海權,視爲「近海積極防禦戰略」的發展目標;中共空軍也在1990年代提出向「攻防兼備」的戰略轉型。從1990年代中期以來,即便是公開資料就有多起美中海空力量海上對峙的事件,近年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展「反介入」軍事能力的分析更是甚囂塵上。中共海軍前司令員劉華清念茲在茲控制第一島鏈內的理想,解放軍目前基本上已經具備相當的能力。

中國大陸把美韓在黃海的軍事演習規畫,聯想到清朝時代英法聯軍進犯平津;在去年十一升旗閱兵前設計旗隊行進169步,象徵中國結束自1840年鴉片戰敗以來的屈辱正是結束,此皆顯示中國大陸在經濟軍事力量已經睥睨全球的今天,仍然無法真正擺脫長久以來遭外敵凌辱的心理糾結。

自冷戰以來,美國在韓戰越戰的陸地軍事行動,雖然都獲得慘痛的教訓;但是60餘年來,美國海軍幾乎完全掌控整個亞洲太平洋海域,卻是不爭的事實。雖然東西方冷戰在20年前即告終止,但是亞洲的共黨國家仍然存在,區域冷戰在亞洲仍然沒有結束。美國今天或許真的沒有大陸將領所聲稱對中國進行的C型圍堵戰略,但是華盛頓不時強調的亞洲民主國家聯盟,卻顯示除了軍事對局經貿交往以外,在政治體制與價值上的格格不入。

美國舞劍藉勢保同盟

近年來,美國國內對於中國大陸經濟與軍事力量的崛起,不乏調整適應的論點,認爲大陸對於國際與區域事務影響力大增之時,美國仍須以將大陸引入國際社會遊戲規則指導方針,謹慎調節其對中策略。但是對於8年後重新執政的民主黨以及過去鮮少中國事務經驗的歐巴馬總統而言,中國大陸重商主義式、敢於對抗美國的日益強勢作風,從美中聯合聲明的用詞、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的姿態、拒絕國防部長蓋茲往訪的決定、以及威脅在黃海將美國航空母艦活靶子論調,當然也會逐漸讓白宮對所謂調適派觀點,歸納出不同的心得。

島鏈中央位置更重要

臺灣在地緣經濟上,處於長三角珠三角間的中央位置;在地緣軍事上,處於日本橫須賀越南金蘭灣間的中央位置;在地緣航線上,處於鄂霍次克海與馬六甲海峽間的中央位置,更是中國海軍突穿第一島鏈,進入藍色太平洋必經之路。

目前臺灣爲了本身利益,在朝鮮半島海域演習態勢緊張之際,或許不必多言;在美國表態希望調處南海利益爭端之時,也不必過早與任何一方進行安全對話。臺灣不能忽略的關鍵是:從黃海連到南海的第一島鏈逐漸鎖緊的態勢已經浮現,而美國與中國大陸在西太平洋對局之際,都不會忘記臺灣。

(作者爲淡江大學戰略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