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第二島鏈中美角力 臺灣不可不慎

社評

中美在太平洋島國展開激烈競爭,索羅門羣島總理索加瓦雷7月初訪問北京,和總理李強簽署9個合作文件,習近平同步發佈針對太平洋島國的「2050年藍色太平洋大陸戰略」。針對大陸的佈局,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出訪東加,指責中國的「掠奪性經濟活動」,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也訪問巴布亞紐幾內亞,準備派遣美國海岸警衛隊船隻協助該國保護海洋資源,擴大美國的軍事存在。

中美拉攏太平洋島國

太平洋小島於二次大戰後成爲美國的勢力範圍,隨着冷戰結束,美澳兩國認爲其圍堵共產勢力的第二島鏈戰略價值遜色,因而疏於經營,也給中國帶來發展的機會。21世紀中國崛起,隨着經貿關係的擴大與全球利益的加深,太平洋豐富的漁業資源以及亞洲通往中南美洲的航路,對中國的重要性日增,中國對於太平洋島國的交往也從對臺灣外交空間的擠壓,轉變成爲經貿甚至安全的思考。這種思考更逐漸提升到全球主義的外交戰略層次,在經貿利益與安全考量之外,氣候變遷、南南合作甚至發展道路等議題,都成爲中國積累全球信譽與建構國際政經新秩序中的一環。

中國總理溫家寶2006年首次出訪斐濟,中國外交觸角正式伸向南太平洋地區。同年4月中方和此一區域8國建立「經貿合作伙伴關係」,透過優惠貸款、資源開發、陸企投資等方式提升關係。2017年中國提出「藍色經濟通道」,和11個太平洋島國簽署一帶一路協議或備忘錄。不同於過去歐美國家採取的軍事幹預或政治控制外交模式,中方透過經貿合作、領導人訪問、文化傳播等方式,與太平洋地區國家建立雙邊與多邊外交關係。

快速的發展引起美國與澳洲的警惕,也開始積極拉攏當地諸國,重新注入資源,特別是在軍事與外交上加大力度,對抗中國在當地的發展。去年4月,中國和索羅門羣島簽署安全協議,外界對內容所知甚少,引發了中國可能在當地建立軍事基地的疑慮,美澳危機感更甚,加速外交與軍事的佈局。當時的澳洲總理艾班尼斯也表示要「重新參與」南太平洋。

去年7月太平洋島國論壇會議,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在會中宣佈,將大幅深化美國在該區域的存在,計劃提供6億美元資金,並任命首位美國駐太平洋島國特使。美國也開始陸續恢復在該地區的許多大使館。9月拜登主持首屆美國—太平洋島國峰會,發表《美國—太平洋夥伴關係宣言》,並宣佈未來10年爲太平洋島國提供8.1億美元援助,加強雙邊合作。

臺灣應調整外交戰略

今年5月布林肯出訪巴布亞紐幾內亞簽署了兩項安全協議,允許美國在緊急情況下使用當地軍事基地,並讓美國海岸防衛隊登上該國漁船協助打擊非法捕魚和毒品緝私。美國與3個太平洋島國籤《自由聯繫協定》(COFA),美軍能夠保有對這3個國家領海的近乎排他性的使用權。今年已與密克羅尼西亞、帛琉兩國完成續簽,只剩下馬紹爾羣島。一般預料最後續簽的可能性還是很大。可見美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實力仍有強大的優勢。

中美在太平洋島國的競爭特別是軍事與外交日趨激烈,臺灣很難置身事外。中華民國邦交國多集中在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美國勢力範圍圈,缺乏美國的協助,臺灣要維持一定的國際承認有其難度。目前太平洋島國中,馬紹爾羣島、諾魯、吐瓦魯和帛琉爲我邦交國,大洋洲對我外交工作非常重要,但中國崛起,並高度關注太平洋島國的戰略地位,兩岸外交角力在目標與實力上已大爲不同,臺灣對該地區的外交戰略應有所調整。

美國《外交家》雜誌揭露,今年2月密克羅尼西亞即將卸任的總統帕努埃洛曾和外交部長吳釗燮會面,討論恢復邦交事宜,直接開價15.4億元臺幣,此外每年還想獲得臺幣約4.6億的援助計劃。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分析師葛羅斯曼今年6月在《外交事務》期刊發表一篇文章中,主張美國除結合域內的紐澳盟友外,也應引進英、法、日、印度以及臺灣等域外國家的力量共同對抗中國大陸在該地區的擴張。若臺灣加入該地區的對抗,所付出的代價就可能更高於密克羅尼西亞的需索,臺灣真的需要如此昂貴的「面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