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齊漲 社區據點補助20年不變

據衛福部2017年「老人狀況調查」,65歲以上長者的獨居比例爲8.97%。圖爲高齡101歲的吳素望(中),她平時主要由兒子、媳婦照顧。(陳人齊攝)

平均餘命延長,獨居老人也就跟着多了起來。據衛福部2017年「老人狀況調查」,65歲以上長者的獨居比例爲8.97%,以此估算獨居人口約爲28.87萬人。根據地方里長觀察,近年來,獨居老人有增多趨勢,普遍面臨租房、用餐、就醫的問題,然而政府每月補助社區關懷據點1萬元,20年未調。萬物齊漲之下,一些鄰里每週僅能辦上1次共餐,難以建立關懷網路,呼籲政府,透過更多資源的投入,強化據點功能,能量加大,才能避免老人孤獨死的憾事發生。

臺北市中正區忠勤裡裡長方荷生,被外界稱爲「最強里長」。不同於其他鄰里,方荷生每週5天都爲里民準備2餐,讓獨居、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能聚在一起;行動不便者,則有專人幫忙送餐到府,據點還會準備運動、畫畫等活動。然而,受限於政府過低的補助,並非每個鄰里都能這樣做。

目前政府每月補助關懷據點1萬元,且20年不變。方荷生表示,20年前,雞蛋一箱300~400塊,現在要1500塊,先前缺蛋潮,蛋價飆漲,雞肉也接着漲價。萬物齊漲下,政府的補助都沒變,他只能藉着自己的能力尋找資源。

高齡社會下,不少房東也不願租房給獨居老人,就怕萬一死在家中,房子變成凶宅。爲此,方荷生以自己的名義租房,常一次就付清整年的租金,再轉租給里民,送餐、修繕都由他的團隊包辦,房東放心,房客也安心。至於就醫問題,藉由鄰里緊密的交流、志工的送餐,隨時關心老人的身體,一旦出現不舒服,就幫忙送醫,不讓老人孤獨死。

小小的送餐行動,能建構起社區的關懷網路,但可惜的是,許多鄰里並沒有這麼高的經費,每週至多隻能供1~2餐。方荷生呼籲政府投入更多資源,讓社區關懷據點的功能、能量加大,讓老人從家中走出來,到據點活動,就能避免許多憾事發生。政府不應以防弊的角度來看待民間對補助的訴求,而應讓據點長大、穩定地做下去,才能幫助更多民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