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病重父親不辭而別 11歲雙胞胎擺攤救母

弟弟小鴻昆媽媽吃飯 , 被渾身疼痛難忍的媽媽拒絕了 。

小秋鵬和小鴻昆兄弟倆正在就着辣椒水吃晚飯 。

本站教育頻道綜合:工人日報報道,11歲,這本該是一個孩子無憂無慮享受父母寵愛、體會快樂童年的年紀,而貴陽市雙胞胎兄弟李秋鵬李鴻昆倆稚嫩的肩膀上扛起一個家已經1年多了。這個家,母親身患尿毒症,而父親棄家不顧,不辭而別。小小年紀的哥倆,肩負起了“男人”的責任。

他們從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樣,放學結伴玩耍,而是直接趕回家,擺攤,幹家務。“媽媽身體不好,一個人在家孤單,我要救媽媽。”這就是這兩個孩子的生活剪影……

孩子的不幸—

母親病重,父親不辭而別

阿姨,這襪子很便宜的,別人賣8元,我只賣5元。”12月11日下午五點左右,記者在貴陽市大營路找到了李秋鵬。他穿着兩件單衣站在貨攤前,個頭和貨攤齊高,如果不是能看到伸出來的細小手臂,過路人還可能以爲這是一個“閒攤”。擺放貨物的手推車上擺着襪子、手套等物品。寒冷的天氣凍得小秋鵬一直跺腳。只要週末不上學,他就上街擺攤賺錢。

李秋鵬的母親王豔貴州省畢節市長春鎮合莊村開塔組人,是一位返鄉民工。去年6月2日,她被確診患有尿毒症,已到了晚期。半個月後,丈夫承受不住巨大壓力,離家出走。無奈之下,王豔只得帶着兩個兒子李秋鵬和李鴻昆,租住在大營坡汪家灣一處民房內。由於身體不能參加重體力勞動,她平時在大營路附近擺夜市,靠賣鞋墊、襪子、袖套等物品養家。今年年初,王豔病情惡化,在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住院治療,家庭的重任就落到了兩個兒子的肩上。

爲了生計,小哥倆開始學着做生意。李秋鵬在大營坡轉盤擺攤賣日用品,李鴻昆在另一個社區廣場賣玩具。這天下午,生意似乎並不是很好,小秋鵬站在攤位前,目光盯着大馬路。“賺錢救媽媽。”一開口,小秋鵬就跟記者說出這五個字。由於個子小,小哥倆在擺攤時候沒少受欺負。今年7月份,兄弟倆在大營坡長青路擺攤,媽媽給小秋鵬85元,讓他回去交水電費,可就在回家的路上,錢就被三個男孩子假裝套近乎給摸走了。“有的人看我們小,拿了玩具還不給錢。”他氣憤地說。

夜色降臨,一輛紅色轎車停在了攤位前。家住貴陽市白雲區陳先生特意帶着10歲的兒子開車來到小秋鵬的貨攤前,花了200元錢“買”了2雙襪子。陳先生說,“這兩個孩子太懂事了,特意帶兒子過來看看。”臨走前,陳先生還送了小秋鵬一袋食物。周邊的商販告訴記者,像陳先生這樣來看小哥倆的人還很多,小哥倆的人氣也比周圍攤位好很多,有的人嘴上說買點東西,其實扔下錢根本不要貨,就是衝着小哥倆的精神,送點錢表達心意。

“我要回家看媽媽了,今天不擺攤了。”晚上7點半,小秋鵬便收拾好東西,推着車子來到附近一家炒菜店。炒菜的師傅笑眯眯地幫他將車子擺放進去,小秋鵬這算完成了一天的“工作”。

孩子的堅強—

哥倆擺攤,啥家務活兒都會

步行大約半小時左右,記者跟隨李秋鵬來到了貴陽市汪家彎一處破舊的出租屋裡,整個家唯一的電器就是一個電飯鍋,地上擺滿了好心人送來的油、米等食物。小秋鵬哥倆和母親睡在一張高低牀上。進家門沒五分鐘,小秋鵬先看了下媽媽的情況,便開始收拾屋子。

小秋鵬從5歲起就開始幫助媽媽做家務活,還學會了做飯。躺在牀上的王豔艱難地起身,向孩子投去了充滿母愛的目光。“他個頭小,夠不着竈臺,他就拿個小板凳踩在腳下給我煮麪吃。”畢竟兒子太小了,怕被油濺到燙傷,她就讓小秋鵬把她扶到爐竈旁,由媽媽掌勺,兒子打下手。每一次做飯,小秋鵬都會認真地把買回來的蔬菜洗乾淨,再一樣樣遞給媽媽。“看我做菜,他總是躍躍欲試,我就教他怎麼用電飯鍋煮飯,現在家裡的飯基本都是他煮。”

這天,王豔病痛難忍,不想吃飯,小秋鵬勸了幾次也未果。晚上8點,他纔開始準備一家人的晚餐。他從米袋舀出兩碗大米,擰開門外的水龍頭淘米,看見水管流出的水差不多了,趕緊把水龍頭擰緊。“這樣省水。”然後他再將淘好的米倒進電飯鍋,加水、按下按鈕……隨後,他步行來到菜市場,“阿姨,買兩斤酸菜。”“放心吧,肯定給你最低價,今天再送你兩張幹豆腐!”菜販林桂芬對小秋鵬再熟悉不過了。他成了市場裡的“小名人”,許多菜販都會把菜便宜賣給他。回到家後,小秋鵬先把菜捋順,然後費力地拿起菜刀,將酸菜切好,投進鍋裡。

“哥,我回來了。”一聲稚嫩的童音響起,弟弟李鴻昆回來了。小小的個子揹着一個比自己還要大兩倍的背篼,裡面裝滿了塑料玩具。“今天天冷生意不好,沒賣幾個。”小鴻昆一進門就難過地哭了起來。小秋鵬勸媽媽吃點飯,但她搖頭不肯。於是小哥倆就着一碗辣椒水,吃起了晚餐。“上次吃肉已經是一個多月前的事情了。”小秋鵬告訴記者,那還是11月3日晚上,一個學生來看望他們,送來了幾斤豬肉。

“早上五六點鐘,別的孩子還在睡覺的時候,他倆就已經起來了,自己打水洗臉,幫我做早飯。”王豔告訴記者,以前全家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有時候在市場買菜,小哥倆見到零食水果也會多看兩眼,可是從不主動向媽媽要錢買。有一次,哥倆一本正經地跟她說:“媽媽,等我們長大了掙的錢都給你花,我是家裡的男子漢,我能照顧你。”聽見兒子的話,王豔熱淚盈眶。

孩子的心聲—

救回媽媽,我們是男子漢

如今,每隔兩天,王豔就會去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透析,雖然社區及時將她納入了流動務工人員醫保,但吃藥的費用仍然讓這個家庭備感壓力。就在幾天前,小秋鵬偷偷向醫生諮詢能不能用他的腎來幫王豔換腎。這個要求被醫生否決了,原因是年紀太小。“兒子要用自己的腎換我的腎,我聽說了之後非常難過,真不想拖累家庭。”她告訴記者,以前她在廣東、福建一帶的皮帶廠、電子廠工作多年,是一位熟練的操作工,計件在廠裡可以數一數二。“我的手還能幹活,請給我介紹個躺在牀上能幹的活吧,縫縫衣服,串串珠子什麼的,哪怕能賺兩三毛角我也願意,我想幫着孩子一起分擔。”她哽咽着懇求記者。

記者瞭解到,最近每天都有十幾位好心人到王豔家探望,加上兄弟拿回家的,已收到8千餘元善款和一些物資。此外,一個民間愛心團體決定長期幫扶這個家庭,鍾女士便是“一對一”幫扶負責人。鍾女士說,她們將出資助學,給小哥倆小學每人每年450元、初中900元、高中2000元、大學2800元的資助。

貴陽市雲巖沙河居委會爲這個家庭送去了植物油、大米及500元現金工作人員表示,因爲王豔一家的戶口不在貴陽,不能辦理低保,但考慮到她家的特殊情況,居委會決定以後每個月都按照這個標準資助。記者隨後與王豔戶籍所在地的開塔組村委會取得了聯繫,工作人員說,今年3月他們已經爲王豔一家辦了低保,但她提供了錯誤的銀行賬號,導致一直沒收到錢。目前,工作人員已到當地民政部門予以解決,三個季度累計的1130元錢已經匯出。

記者瞭解到,在此之前,貴陽市雲巖區的一位村官就已注意到了這個困難的家庭。在哥哥李秋鵬的作業本上,寫着黔靈鎮茶店黨總支書記黃偉的名字和電話。去年8月,王豔的積蓄被偷,身無分文的小哥倆只好上街乞討,正巧被在雲巖區政策研究室工作的黃偉遇見。黃偉掏光身上的所有現金,又發動朋友同學,籌到了3000多元,解了王豔的燃眉之急。

不久,黃偉來到茶店村掛職,擔任黨總支副書記。王豔作爲轄區內流動人口中的一員,成了他重點幫扶的對象。王豔說,黃偉捐給他們家的錢至少有5千元,他的朋友和同事也捐了1萬元左右。後來,黃偉又爲小哥倆在中天花園側門,找到了免費的固定攤位,並經常陪他們進貨、擺攤。

“媽媽身體還沒康復,我們會繼續擺攤救媽媽。”小哥倆異口同聲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