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人的手麻 可能是胸廓出口症候羣惹的禍

臺南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指出,手麻臨牀常見的症狀之一,其中「胸廓出口症候羣」也是原因之一。(圖/記者林悅翻攝)

記者林悅/臺南報導

臺南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指出,手麻是臨牀常見的症狀之一,最容易被想到的診斷爲頸椎退化、骨刺壓迫、椎間盤突出、腕隧道症候羣等,但還有一個臨牀上相當常見,但多數民衆卻對它相當陌生的診斷,就是「胸廓出口症候羣」。

許益彰醫師說,此類病人常出現頸部肩部手臂手指麻木疼痛無力神經症狀,若壓迫到血管則會出現水腫、冰冷、蒼白等情形,任何需要擡高或持續使用手臂的活動都會使症狀誘發或加重,如梳頭髮、抱提重物、開車、或長時間打電腦等,另外也常在半夜或清晨睡夢中出現症狀。

許益彰醫師表示,所謂胸廓出口症候羣(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簡稱TOS),是指在胸廓出口的狹小空間內,因爲神經(臂神經叢)或血管(鎖骨動脈靜脈)受到壓迫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而根據壓迫的種類可分爲神經源性、動脈性和靜脈性胸廓出口症候羣,其中又以神經源性最常見,佔9成以上。那「胸廓出口」是指哪裡呢?從解剖學來看,臂神經叢及鎖骨下動、靜脈會穿過胸口三個較爲狹窄的區域,然後到達並支配手臂,這三個區域分別爲:斜角肌三角(scalene triangle)、肋骨鎖骨間隙(costoclavicular space)、胸小肌間隙(pectoralis minor space),其中以斜角肌三角爲胸廓出口症候羣最常發生的位置。

造成胸廓出口症候羣最常見的原因爲肌肉異常及外傷,包括斜角肌、鎖骨下肌、胸小肌等過度緊繃,或是第一肋骨、鎖骨骨折,損傷後結痂組織生成,以及重複性動許益彰醫師表示「胸廓出口症候羣」好發於常將手舉起工作族羣,可透過中醫治療儘早使症狀緩解。

作造成的慢性損傷,因此好發於常需舉手或擡手過頭的族羣如運動員低頭族、電腦族、車禍病人等。先天因素如頸肋、第一肋骨異常、第七頸椎結構異常等則佔少數原因。

許醫師說,胸廓出口症候羣主要依據臨牀表現、病史理學檢查來診斷,必要時可以輔以影像學檢查來幫助診斷或排除其他診斷。若病情比較單純,治療上中醫可用鍼灸傷科手法、拔罐、熱敷、中藥薰洗及膏布外敷等許多方式來改善。例如「鍼灸」具有鎮痛的作用,且可以放鬆過度緊繃的肌肉、減輕軟組織的張力,改善周圍的微循環,常用的穴位風池穴、頸夾脊、肩井穴天鼎穴、中府穴、曲池穴、合谷穴、列缺穴、阿是穴、條口穴等;「拔罐」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必要時加上「傷科推拿」,針對痛點、頸椎橫突、斜角肌羣、胸小肌、及鄰近肌羣等部位進行點按、提拿、滾揉來做鬆解,可以緩解肌肉痙攣、增加關節活動度;「熱敷」、「中藥薰洗」可促進局部溫度升高、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並有助於肌肉的放鬆。若經久不愈且症狀較重、反覆發作者,或體質虛弱、年長者,可配合中藥內服,加強療效

許益彰醫師強調,大多數胸廓出口症候羣病人在保守治療下,都可以獲得不錯的療效,但由於此疾病跟重複性的工作型態習慣性的錯誤姿勢有關,因此除了接受治療外,想要有效改善,平常可配合伸展、加強肌力鍛鍊運動、頭頸部及肩部姿勢的矯正、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等,對減輕疼痛不適、加速復原以及預防復發,都有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