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觀衆自發安利 專家熱議《覺醒年代》爲什麼好看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史詩鉅製《覺醒年代》播出後口碑不俗。該劇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組織策劃創作,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優秀電視劇展播劇目。該劇首次全景式展現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時代風雲和歷史畫卷,清晰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全過程。日前,《覺醒年代》研討會在京舉行

打破多項紀錄 樹立了新典範

《覺醒年代》於2月1日至3月19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綜合頻道黃金時間和優酷、愛奇藝網絡平臺同步首播,隨後在北京衛視和安徽衛視完成二輪播出。首輪播出時該劇收視率穩居中國視聽大數據排行榜第一。播出結束後,在豆瓣網評分高達9.2分。

這些成績打破了黨史題材電視劇的多項紀錄,也爲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樹立了新典範。在導演張永新看來,《覺醒年代》編導演的創作是一度創作,來自觀衆的評價是二度創作。他關注到網絡留言,幾乎都是觀衆們發自肺腑地替劇集在做“自來水安利”。“《覺醒年代》有續集嗎?有!你現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續集。”“在延年、喬年的老家安徽,省會合肥有一條小路叫延喬路,延喬路旁邊是集賢路,而陳獨秀就葬於今天安徽安慶的集賢關。延喬路短,集賢路長,它們沒能匯合,但最終卻通往了同一條路——繁華大道!”

張永新說,網友發掘的這些“梗”,其實主創團隊當初都不清楚。但是觀衆們看懂了《覺醒年代》的用意,因此明白了革命先輩初心所在,也就達到了創作目的。

藝術化的表現 創新性審美

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們認爲,《覺醒年代》在紅色主旋律題材上的創新體現在方方面面,除了敘事模式更加接地氣、主題表達深厚之外,藝術化的表現方式和創新性的審美也十分特別。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認爲,近些年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文獻化的特點比較鮮明,在忠於歷史方面做得越來越好,但審美上做得不足,普通觀衆特別是年輕觀衆接受起來會有一定的門檻和障礙。尹鴻認爲,《覺醒年代》在不影響主戲的情況下加入了詩意和情緒的擴充,讓觀衆進入意境狀態去擴展,把虛實相間的部分處理得特別好。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表示,《覺醒年代》在堅持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基本經驗上,用史實手法進行了創新與發展。“《覺醒年代》不是放棄紀實,它在歷史的空白處,在歷史事件與歷史事件的銜接處,發揮了最大的藝術虛構,而這個虛構不是無中生有。它是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發揮藝術作品應有的對歷史的一種補充和發現。”

導演張永新也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文化產業提出了守正創新的要求,守正我理解的是,我們要堂堂正正地把這段歷史講好,講得富有感情、富有溫度,有廣度、有深度;創新就是能把充滿煙火氣、生龍活虎的場面,把一場又一場蕩氣迴腸的場景用合適的方式呈現出來。”

去掉僞戲劇化 重點塑造人物

尹鴻提到,《覺醒年代》是以人爲中心表現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這是過去很難突破的一點。

“近年有一部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有人爲創造戲劇性方法,創造出一些跟核心事件沒有太大關係、假類型化的處理方法,製造人爲的情感衝突,而《覺醒年代》去掉了這種僞戲劇化,始終以塑造人物爲核心,使得觀衆忘了這是由演員來塑造的李大釗、陳獨秀、胡適蔡元培……”

大批觀衆也因爲該劇重新瞭解了黨史,認識並喜歡上了陳延年、陳喬年二兄弟,並因爲年齡相仿而產生了不少共鳴,更加明白信仰的來源。這部劇被譽爲“黨史學習教育電視劇形態的優秀教科書”,邊學黨史邊追劇成了全新看劇方式。目前,《覺醒年代》劇組已經受邀到國務院機關北京市政協北京市科委進行交流和座談,下一步還將走進中紀委等機關和北大等院校。記者 李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