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罡》流浪地球的驚奇效應

挾着累積百年的技術、人才、資金等獨一無二的產業鏈優勢,好萊塢大片(blockbuster)1990年代起橫掃全球,主宰絕大多數影迷口味,也讓其他國家電影產業哀鴻遍野。但此一霸業最近開始遭逢挑戰,最新的威脅竟是來自中國大陸一部國產賀歲片流浪地球》。

挑戰好萊塢霸業

取材自作家劉慈欣同名小說,郭帆導演,《流浪地球》春節上檔至今,大陸累積票房已超過40億人民幣,躍居陸國產片歷年賣座第2名,僅次於《戰狼2》。這樣的市場成績並非它展現對好萊塢大片威逼姿態的關鍵。事實上,它在北美至今不到390萬美金票房,雖創下近5年大陸電影之最,但只是美國片的零頭

《流浪地球》令人驚訝之處在於博得不錯的影評,包括科技媒體The Verge、富比士等均認爲,這是中國第一齣真正成功的高品質科幻片。The Verge影評人指出,《流浪地球》並不僅止於特效,它的畫面美學華麗、豐富且壯觀。此外和美國科幻片相比,該片比較不凸顯個人英雄主義,更強調羣體合作,而且融入了華人根深蒂固的家庭文化

《流浪地球》目前在IMDb上獲得7.6分評價,與美國科幻大片《星艦迷航記2:暗黑無界》(7.7分)勢均力敵。部分民衆對此不以爲然,紛紛挑剔起《流浪地球》的敘事邏輯乃至片中所提到的科技違反科學知識。但從產業觀察的角度來看,這類民衆的負面評價毫無參考價值,因爲依照同樣標準去衡量好萊塢科幻大片,包括近年熱賣的漫威宇宙、DC宇宙系列,都同樣慘不忍睹,而這是娛樂取向商業電影普遍的宿命

《流浪地球》展現的文化產業價值在於:中國電影有審查制度以及意識形態的包袱,導致整體產業創意與活力不足,缺乏多樣類型產品海萊塢大片從《大白鯊》、《魔鬼終結者》一路發展到現在的漫威系列,即使部分製作與技術委託海外分工,但龐大的預算堆砌出無與倫比的特效,加上漫畫大衆文化題材累積百年,放眼全球找不到對手。

沒想到大陸改革開放經濟起飛,海量消費市場發揮彌補功效。如同The Verge等影評指出,美國影片爲了進入大陸院線,必須某種程度與陸方合作,在這樣的過程中,技術與知識逐漸移轉,如今大陸已可拍出《流浪地球》,未來對美國Blockbuster的需求勢必減少。

The Verge甚至語出驚人的指出,未來多個國家有能力拍攝自己的Blockbuster,最強烈的吸引力可能來自於最有特色、最具個性、最能說明其文化根源視角。礙於文化產業的定律:由於文化隔閡導致文化產品在外國市場接受度必然不如本國市場,也就是所謂「文化折扣」,The Verge預言的情況,短時間不會發生。

藝術電影亦須崛起

尤其讓人遺憾的是,就算大陸未來能產製更多Blockbuster,但中國影業一日不能卸下意識形態枷鎖,就很難像好萊塢一樣生產出許多具有藝術高度的作者論電影,也無法形成健康良性生態。大陸業界即使能拍出科幻大片,但除非在藝術電影領域急起直追,否則無法獲得真正的尊重。無論如何,《流浪地球》確實對好萊塢敲響了一記警鐘,儘管只在商業領域,但比預期更早發生,也讓外界對大陸電影的未來,產生更多想像與期待。

(作者爲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