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是「地天通」具體表現 反映天人合一整體觀

大陸中心臺北報導

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劉九生近日在西安表示,秦始皇陵(如下圖,新華社港臺部提供)的營造反映了先秦至秦代的天人合一整體觀,是秦始皇宇宙觀中「地天通」的具體表現,其中的文化現象包括天文地理哲學堪輿星象等。

劉九生認爲,秦始皇陵封土「樹草木象山」,即刻意仿效古代神話傳說裡的崑崙山;自墓底直築到封土頂部的九級臺階式「方城」,仿效崑崙的「增城九重」,起着傳說裡「地天通」的功能,秦始皇陵即是秦始皇的通天之路。

劉九生強調,秦始皇陵封土的一級臺階,仿效崑崙之山,二級臺階仿效涼風之山,三級臺階仿效懸圃之山,三級臺階頂部的「平面」及其上,就是天帝之居樊桐之山了。

「秦始皇經由崑崙山的神話傳說,希望把自己與天地宇宙聯繫起來,『常居』於天地之中。可以說,秦始皇陵總體營造的主導思想,就是以比類取象爲核心的天人相應或天人合一整體觀。」劉九生說。

秦始皇陵區範圍約60平方公里,地下地面及其上各類埋藏、建築品物之豐富,迄今所知不過冰山一角。專家表示,秦始皇陵墓營建蘊涵着許多千古之謎,破解這些謎團,對於認識秦代文化和中國文明史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