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老街走出的四位革命先賢

點擊左上天涯聞談關注我們

【天涯聞談】總1015期

欽州老街走出的四位革命先賢

作 者:陳同澤

一千餘年來,欽州城爲英雄好漢輩出之地。尤其進入近代,欽州街人民更具勇敢、堅毅、富有革命性精神。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有勇敢挺身而出大敗西方列強,保家衛國的民族英雄。在抗戰時期,有敢御外侮、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堅毅勇士。

在反帝反封、解放全國的奮鬥歷程中,欽州街有錚錚鐵骨,敢爲人先的革命精英。他們爲建立新中國,敢於拋頭顱、灑熱血,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現選欽州老街走出的四位革命先賢,按其故(舊)居自南往北順序,作簡要的介紹。

憑祥蘇維埃政府主席——韋炫

韋炫(1903—1948?),原名韋琪,又名韋迪,化名陳杰。其祖父是隨劉永福在越南抗法犧牲的壯士。父親娶越南婦女爲妻,隨其祖母定居於欽州城南下南關(今攀桂巷)。

1903年,韋炫生於欽州城南下南關。小時候,他在欽州城南下南關讀過私塾,後隨母親舉家遷往越南,僑居於越南七溪鎮就讀。1921年,韋炫畢業於越南海防實業學校,然後回憑祥縣七溪小學當義務教員,繼而當校長。1922年,韋炫與中共憑祥縣地下黨員高孤雁(龍州縣下凍圩人,革命烈士)交往甚密,受高孤雁進步思想的影響,1924年春辭去七溪小學校長,從事革命活動。1925年初,韋炫被法國殖民主義者逮捕入獄,囚禁于越南諒山,不久被驅逐出境,解回廣西龍州。

(韋炫故里——攀桂坊)

1926年3月,中共在廣西南寧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成立廣西農民部,培訓中共黨員骨幹。韋炫受中共黨組織派往南寧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併入黨,於同年11月以特派員身份到龍州工作。

爲了加強農民運動的領導,中共廣西省農民部於1927年1月20在龍州縣設立鎮南道農民辦事處,韋炫參加辦事處工作。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大屠殺,黃紹竑同時在廣西也大舉“清黨”逮捕中共黨員。“四·一二”事變後,韋炫被捕入獄,關押在龍州。後經中共黨組織多方營救,國民黨當局被迫宣佈無罪釋放。

1929年6月,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廣西。當時中共黨組織抓住新舊桂係爭鬥之機,利用俞、李派孤立親蔣介石的派系,派出部分中共黨員到政府機關。8月,經中共黨組織的推薦,省政府任命中共黨員甘湛澤爲憑祥縣縣長。9月,中共黨組織增派韋炫到憑祥縣政府工作。韋炫到憑祥縣政府後,積極協助甘湛澤開展革命工作,公開身份是縣政府秘書兼收發員。12月,甘湛澤奉命調離憑祥赴龍州任職,當月下旬中共龍州縣黨組織負責人林禮到憑祥檢查工作,在憑祥縣政府內秘密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中共憑祥縣支部,選韋炫爲中共憑祥縣支部書記。

中共憑祥縣支部成立後,開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動。首先,着手組織農民協會。派出支部成員劉浪雲深入均化村,聯絡該村進步青年黎寒,向羣衆宣傳成立農民協會的意義。在開展活動中,中共憑祥縣支部掌握到均化村進步青年較多,有幾個曾在憑祥師範開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過,容易接受進步思想。經過努力,12月底終於在均化村成立了憑祥縣第一個農民協會。接着,縣支部又在上均屯召開宣誓大會,參加大會有二十多個村屯羣衆代表,大會由韋炫書記主持並講話,凡自願加入農協會的,舉手宣讀誓詞,飲一杯雞血酒,當天加入農會組織的約400人,會上高呼“打倒土豪劣紳”、“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中國共產黨萬歲”等革命口號。在中共憑祥縣支部書記韋炫的領導下,1930年1月上旬,夏石的更墩村、板弄村的農民協會也相繼成立。其次,成立憑祥縣農民革命武裝。1930年1月中旬,凌雲、黎寒帶領韋秀幫、黃錦言、方錦卓等20多名農民協會骨幹,手持大刀長矛,衝進憑祥縣鹽稅局,收繳了該局槍支子彈。接着,韋炫宣佈成立憑祥縣農民自衛隊,由凌雲擔任自衛隊隊長,自衛隊下轄三個班。下旬,韋炫帶領周熊、黎金振、凌雲等人,到龍州參加由俞作豫主持的幹部會議,研究工作任務。1929年末至1930年初,鄧小平帶着黨中央的指示,到龍州開闢左江革命根據地,韋炫曾代表中共憑祥縣黨組織向鄧小平同志彙報工作。

1930年2月1日,鄧小平、李明瑞、俞作豫領導龍州舉行起義,成立紅軍第八軍,俞作豫任軍長,鄧小手任政委,李明瑞任紅七軍、紅八軍總指揮。紅八軍下轄第一、第二縱隊(6個營)等,全軍2000餘人。紅八軍派出第二縱隊陳鉞營,由營長陳鉞率領連隊駐紮憑祥,協助憑祥地方黨組織打擊反動勢力,幫助建立地方革命政權,發展紅軍隊伍,籌集糧食、經費等。2月3日,在憑祥縣體育場召開千人羣衆大會,宣佈憑祥縣蘇維埃政府成立,任韋炫爲憑祥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兼肅反委員會主任。蘇維埃政府成立後,宣佈打倒土豪劣紳、進行減租退押、廢除苛捐雜稅、平均地權、實行耕者有其田、廢除封建買賣婚姻、宣傳男女平等等。

隨着革命鬥爭的需要,2月中旬中共憑祥縣支部改爲中共憑祥縣特別支部,特支書記由韋炫擔任。同時,特支還醞釀把在鬥爭中表現突出作爲第一批入黨發展對象。至2月中下旬,憑祥縣自衛隊迅速發展到300多人,根據形勢發展需要,特支決定成立縣赤衛大隊。縣赤衛大隊設三個連,連隊序號隨紅八軍編制。

在此期間,韋炫領導的革命武裝進行了一系列的活動。如:憑祥縣國民黨第十三任縣長李庚明是個土豪劣紳,平時敲詐勒索民衆,民憤很大,起義爆發後他企圖逃到越南,被縣自衛隊抓回召開公審大會,執行槍決。同時,查封沒收了憑祥南街鄭惠祥、鄭惠康、鄭惠夫、鄭惠琪、鄭惠漠等豪紳的財產;鎮壓了隘口鄉大土豪陶巨勳;板山村土豪陸啓祥、李茂春;沒收夏石街大地主陸志祥的財產等。

夏石民團反動頭目劉廷威,憑藉他伯父劉日福的勢力,武裝的地方民團60多人槍,在夏石地區作威作福,魚肉百姓,強行佔據夏石鄉公所,成爲地區一霸。韋炫領導的憑祥縣蘇維埃政府爲了擴大紅軍的政治影響,決定於3月l日攻打夏石鄉公所。當日,韋炫率領縣赤衛大隊100多人槍開赴夏石鄉與夏石赤衛隊70多人槍會合。經過周密計劃,當晚包圍夏石鄉公所。2日早晨,劉廷威見已被赤衛隊包圍,倉皇將隊伍拉回哨平那潭屯老巢駐守。赤衛隊跟蹤追擊。

劉廷威是地方一霸,他經營多年的劉家大院牆壁堅固,四周遍設炮樓。赤衛隊靠近大院,以猛烈的炮火進行輪番攻擊,一連打了兩天,才突破劉家大院的牆壁。劉廷威見赤衛大隊火力猛烈,慌忙帶着家眷團丁從後院突圍向海淵方向逃走,縣赤衛大隊獲勝而歸。

1930年3月20日,新桂系派第十五軍第一師師長樑朝璣指揮四個團直逼龍州,紅八軍倉促應戰傷亡過多,被迫且戰且退。由於形勢對紅八軍不利,俞作豫決定放棄龍州,向憑祥撤退。21日,紅八軍撤到憑祥時仍有1000多人,軍部駐紮在憑祥縣蘇維埃政府院內。晚上,紅八軍在軍部召開前委緊急會議,韋炫參加會議。會議總結經驗教訓和研究部隊去向問題。在討論部隊去向,有的主張挺進右江與紅七軍匯合,有的主張到十萬大山打游擊建立根據地。22日早晨,新桂系大軍偷襲憑祥,紅八軍傷亡太大,參謀長也犧牲了。韋炫縣隊隨俞作豫紅八軍向鎮南關撤,連夜又折回夏石走寧明、明江,過海淵到邕寧蘇圩。起初,俞作豫想把紅八軍帶到六萬大山,但因黃紹竑部擋道,於是決定入十萬大山。

話又說回頭,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蔣介石密令繳了建國粵軍第四軍(軍長黃明堂)的軍械,黃明堂失去軍權,但誓不附蔣。黃明堂親生四子:日乾、日成、日富、日陶,收養三子:日飛、日安、日造。黃明堂的次子黃日成,於1921年受命隨父驅逐舊桂系,爲粵軍西南路第二統統領。粵軍佔領龍州後,黃明堂任廣西邊防對汛督辦,黃日成爲第二統。黃日成下轄三個營,駐紮在龍州周邊。黃家父子治軍有方,軍紀嚴明,在廣西龍州、憑祥等地頗有威望。

1927年黃明堂與張發奎聯合反蔣,廣東南路八屬一時歸黃明堂節制。反蔣失算,黃日成退入香港,與香港少女陳麗娥結婚。黃家父子始終對蔣介石這一反動派極爲不滿。

1929年張發奎又聯合廣西俞作柏反蔣,黃日成被任命爲反蔣“護黨救國軍獨立旅旅長”,從香港回到欽防、上思、憑祥等十萬大山周邊組建部隊。

且說,俞作豫把紅八軍帶到十萬大山區欽州北部。3月28日,俞作豫紅八軍在大寺南間召集幹部會議,此時部隊時尚有700多人。剛接任紅八軍二縱隊隊長劉定西(原名劉桂廷,曾是黃明堂的部屬)夥同機槍連連長王介,逼俞作豫下臺和政工人員(含韋炫支部成員)離隊。俞作豫明知劉定西陰謀叛變,但迫於形勢只好妥協。第二天,俞作豫只帶30名手槍兵離開部隊,其他政工人員也相繼離隊。

3月30日(農曆三月初一),劉定西將部隊帶到大寺圩邊望海嶺腳,接受黃日成的“護黨救國軍獨立旅”收編,改番號爲“護黨救國軍獨立旅第一團”,劉定西任團長。

由於黃日成於1921年駐兵憑祥時,便與時任校長的韋炫有交往,因兩人同是欽州人,關係趨密切。黃日成收編紅八軍餘部,遣散完政工人員,建議韋炫到香港一避。韋炫接受黃日成的建議,到香港初到陳麗娥的外家。此時,陳麗娥正好生下黃日成的次子黃理剛兩個余月。

韋炫在香港,最初做小學教師,後來娶香港女教師爲妻,夫妻都從事教育。

1932年,韋炫從香港回粵,在廣東中山縣斗門小學當教師,以教師公開身份,從事秘密革命活動。同年10月離校,隻身到廣州開展學生運動,被國民黨當局追捕再入香港。在港辦過《春雷》月刊。1948年後去向不明。

中國外交大使——戴路

戴路(1920—1979),原名戴能新,生於欽州佔鰲街(今佔鰲巷)。1933年,以優異成績考進廣東省立第十二中學,學習成績優秀。

(戴路故里——佔鰲坊)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戴路毅然投身抗日革命洪流。1938年,戴路與同學潘玉珍等參加國民革命軍新編十九師政治宣傳隊,在欽州北部地區開展抗日宣傳活動,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號召民衆奮起抗日。1939年春,地方劣紳以宣傳共產主義爲由,解散抗日宣傳隊。爲追求革命真理,堅持抗日,戴路決意奔赴延安,與潘玉珍、陳宜光、李天球、劉素珍等9人同行,突破重重阻撓,到達陝北解放區,受到熱烈歡迎,被編入陝北公學學習。1940年,戴路在陝北公學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戴路與潘玉珍結婚。曾任陝西米脂中學校長、陝南行署文教科長、陝西省體委秘書長、南方工委助理顧問等職。

(戴路)

解放後,戴路夫妻均在西安教育廳工作,戴任處長,潘任副處長。從1954年起,戴從事黨的外事工作,歷任駐越南海防領事館領事,駐越使館一秘,外交部蘇歐司、第二亞洲司專員,駐老撾經濟文化代表團一秘、參贊,第二亞洲司副司長,駐朝鮮使館參贊,駐塞浦路斯、烏干達大使等職。爲發展我國的對外關係,增進各國人民的友誼,兢兢業業地工作。

1977年,積勞成疾,繼而咯血。但以驚人的毅力,同病魔進行頑強的鬥爭,雖連續吐血40多天,仍堅守崗位,學習文件,批閱電文,忘我工作。爲完成使館的工作總結,不顧病情惡化,將個人生命置之度外,把回國治療的行期推遲了將近兩年。1979年2月回國前,戴路懇囑使館同志,要認真學習,積極開展對外活動,更好地爲祖國建設服務。在病重期間,把5000元存款交組織作黨費。2月中旬,在外交部及使館人員的再三勸導之下啓程回國,在途中病情進一步惡化,搶救無效,2月15日凌晨1時30分於亞的斯亞貝巴逝世。

(戴路故居)

延安抗大女學員——陳書漣

陳書漣(1920—1987),生於欽州魚寮東街(魚寮東巷)“同和當”,祖籍欽北區。到她曾祖父陳獻這代人出欽州做生意,在魚寮東街開個典當行,商號“同和當”。傳到她祖父陳景邦,把“同和當”的產業推向高峰,成爲欽州街的最大典當行。“同和當”先後爲反清“三點會”籌兌過槍支彈藥,接待過興中會孫中山、黃興、黃明堂等一批反清志士。

(陳書漣的故里)

陳景邦育有五個兒子,分別是長子陳鳳詔、次子陳鳳圖、三子陳鳳修、四子陳風書。陳書漣爲陳鳳修的獨女,有兩個哥哥,分別是陳信和、陳惠和。

由於“同和當”十分重視教育,在陳書漣一族兄弟姐妹中,畢業於廣東國立中山大學的就有:陳智和,獲文學士,後來出任欽州師範校長;陳義和,獲法學士,後來出任欽縣教育局局長。還有陳書漣的胞兄陳惠和,獲法學士,先後出任欽縣黨部副書記、廣西明江田賦處長等。

陳書漣雖然幼年喪父,但都得到“同和當”的培養和教育。在他讀完欽州中學初中後,便與其他兄弟姐妹一樣得到廣東省城廣州讀高中。

當時,淞滬抗戰後,廣州成爲抗日的一個大本營。陳書漣在廣州讀書接受抗日思想的影響,開闊了眼界。特別是1936年“兩廣事件”前後,反蔣抗日在廣州成了熱點。陳書漣接受反蔣抗日進步思想,決心走上抗日反蔣保家衛國的正義道路。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廣州學校停課後陳書漣回欽,但她抗日熱情沒變,贊成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之後她決心奔赴延安,投身抗日洪流,但遭到母親的極力反對。陳書漣以絕食表示抗爭,終於取得母親同意。她隻身北上,歷時一個多月,於當年12月到達延安。先後在抗日青年訓練班、抗日軍政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38年4月,陳書漣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區黨政軍委員會,華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等任幹事、秘書。新中國成立後,陳書漣先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勞動局保險科科長,中國勞動部幹部司幹部處處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勞動衛生研究所副所長、黨總支書記,衛生研究所黨委書記、顧問等職,屬於地師級領導幹部。1987年陳書漣於北京逝世。

(陳書漣故居——同和當)

陳書漣是革命家蔡樹藩的夫人。據說他倆的婚姻是鄧小平及其夫人卓琳所牽。蔡樹藩夫婦與鄧小平家人關係非一般,這在《我的父親鄧小平》裡可得以印證。鄧小平之女鄧林,在她出生4歲時,是時任129師副主任蔡樹藩去延安開會與夫人陳書漣一起親手將其護送入延安保育院的,此時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鄧林均由陳書漣代爲照看。之前,因戰火紛飛,鄧林被送給太行山區鄉親哺養時,陳書漣也曾陪同過卓琳前往代養鄧林的鄉親家中探望鄧林,併爲她餵食、洗澡、做衣等,後來鄧林還親切地叫蔡樹藩夫婦爲乾爹乾媽。

蔡樹藩,湖北省漢陽縣蔡甸鎮人。蔡樹藩讀小學時終因家境貧困而輟學。1920年到安源煤礦當童工。1921年李立三到安源煤礦創辦工人夜校,他參加夜校學習,接受革命思想。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赴蘇聯莫斯科,先後入東方大學、勞動大學和列寧學院學習。1931年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二軍、第九軍團,第三十軍政委。陝北蘇維埃政府內務部部長,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太行局常委,晉察冀軍區、華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建國後,蔡樹藩從軍隊轉入地方工作,歷任全國總工會執委、西南辦事處主任,中共西南軍政委員會勞動部部長,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員,1954年調任國家體委副主任兼黨組副書記。同年當選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6年當選爲中共八大代表並被選爲候補中央委員。1958年10月17日出國訪問途中,因飛機失事在蘇聯卡納什遇難。

(右一爲陳書漣)

蔡樹藩與陳書漣的結合在軍中傳爲佳話。蔡樹藩比陳書漣大15歲,蔡樹藩失去左臂,然而並沒有絲毫影響陳書漣蔡樹藩之間的感情。陳書漣對蔡樹藩十分敬佩,感情尤爲篤深。他倆共生育有6個女兒,自蔡樹藩因公殉職後,壓在陳書漣擔子之重可想而知。在這樣的壓力下,陳書漣一人帶6個女兒養育成人。這對一般女人來說,是難以做到的。

1978年鄧小平夫人卓琳隨中央慰問團來欽慰問,曾以其個人的名義在原欽州地區招待所接見陳書漣母親劉桂英。

陳書漣的六個女兒,全部在北京工作。陳書漣的追悼會在北京舉行,從陳書漣的女兒寄回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有鄧小平夫人卓琳送給陳書漣的花圈。

革命英烈——潘繼業

潘繼業(1926—1948),8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帶他和姐姐流落欽州城。兩年後,母親改嫁給白沙街(今白沙路)地主李雄甫作妾,潘繼業姐弟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少年時,潘繼業在欽州城頭中心小學讀書。1941年秋以優異成績考入省立欽州師範簡師。在校期間,經常接觸進步的同學,積極參與抗日宣傳活動和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工作。他按照中共地下黨組織的佈置,自始至終投身到革命運動中,經受了革命鬥爭的考驗,在鍾古(鍾喜權)的教育和幫助下,於1943年10月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參加黨組織後,工作更積極,鬥爭更堅決,積極協助地下黨組織同學們學習進步書籍,以讀書會爲陣地物色進步的同學,爲黨組織培養髮展對象。同時,他不怕危險,接受黨組織的委託,勇敢地到欽州中學去做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幫助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1944年冬,中共欽縣地下黨組織爲了發動羣衆抗日,以邕欽線爲界,分爲路東和路西兩個地區,從欽師調潘繼業、鍾喜權(鍾古)、顏玲(原名趙善基,朱守剛的妻子)、鄭翠蘭等同學到路西區大寺一帶工作。在羣衆中開展抗日宣傳,組織抗日武裝力量。準備實行敵後遊擊作戰。

(潘繼業的故里——白沙路)

1945年2月17日,中共欽縣地下黨組織發動小董武裝起義,潘繼業擔任二中隊二分隊政治戰士。起義受挫,起義武裝轉移到欽縣北部靈山西部的賀浦、華靈地區,受到欽縣反動武裝的襲擊,潘繼業因腳痛走不動,留在板城龍門村隱蔽。國民黨政府四處搜捕,通緝起義人員,潘繼業轉戰各地,和樑錦銓到十萬山區尋找起義同志,繼續從事地下活動,並把從家裡帶出的金首飾等貢獻出來作活動經費和贈給身無分文的同志,鼓勵和支持大家繼續堅持地下鬥爭。他多次化裝回欽州尋找失散的同志。有一次,他回到了欽州城頭頂大路口被敵人發覺包圍搜捕,他機智地躲入一羣衆家,幸得羣衆掩護才脫險。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終於在城郊北營村找到了章惠蘭(章英),建立了聯絡點。

欽州城是國民黨在欽縣的統治中心,反動勢力強,特務密探多,而且很多人認識潘繼業,潘繼業冒着生命危險勇敢機智地活動於敵人心臟之地。1945年11月,欽縣黨組織領導人盧文隨隊回來,決定聯繫分散在各地的參加小董武裝起義的同志,恢復武裝戰鬥隊伍。他通過樑錦銓找到了潘繼業,潘繼業又找到章惠蘭、鍾培福(鍾鐳),再找到了趙善基(顏玲),隨後在沙帽嶺和水東鄉建立了交通站、隱蔽點,使欽州和水東的工作逐漸恢復和發展起來。1947年2月,朱守剛率領的欽防武工隊轉移到馬啓山,決定和馬啓山遊擊小組僞裝爲國民黨劉鎮湘部搜索連,騙過敵人關卡智取那天。22日隊伍向那天開進時,潘繼業和其他一批同志組成突擊隊先入那天圩,不發一槍一炮全部收繳了鄉公所武裝,俘虜了鄉長曾守謙等五人,智取那天后,潘又和其他同志一起進行開倉分糧和宣傳工作。

1947年5月,欽防兩縣地下黨組織按照上級指示,在三光企、馬啓山和小峰那馬發動武裝起義,大力擴軍,組成“農民翻身總隊”,隊伍迅速發展到1500多人,下轄六個大隊。在馬啓山區擴軍過程中,潘繼業做了許多宣傳動員和組織工作,被任命爲第二大隊政治教導員。同月,潘繼業和第二大隊隊長曾作祜率領該大隊100多人,和第三、第四大隊到華石和防城隊伍匯合,其後參加攻打邊境重鎮東興的戰鬥,攻打山區中心據點扶隆戰鬥。6月和二大隊回師馬篤山,參加保衛洞利的戰鬥,取得殲敵廣西保六總隊50多人的重大勝利。7月間,廣東的保九總隊和欽防國民黨地方反動武裝聯合“掃蕩”十萬山區,第二大隊與敵人鬥爭而堅持下來。8月,“農民翻身總隊”決定抽調骨幹開闢東海、小董、靈西等邕欽線以東地區。委派潘繼業任東海區特派員,和原獨立第四連連長黃其武一起到海區工作。任務是組織武裝力量,開闢新的活動地區;發展稅收,增加部隊的經濟來源。潘、黃到了海區,首先找熟識的關係做農民的思想工作,建立活動據點,隨即深入鹽田,做好鹽田工人的思想工作,依靠他們徵收鹽稅。由於潘、黃兩人在海區,力量薄弱,又遠離游擊隊主力,而國民黨在海區有鹽警隊和鄉自衛大隊,實力較強。面對嚴峻的環境,潘繼業鎮定沉着,靈活地避開敵人的監視和跟蹤,秘密地活動在各處的鹽田之間,做了大量的工作,很快打開了稅收的局面,徵收了鹽稅款。

1948年1月27日早上,潘繼業、黃其武到三塊田和大牛匡鹽田去收稅,鹽田主陳芝甫(地主、國民黨旅長)說:“現在沒有錢,等明天賣完鹽再來收(這是敵人的陰謀)”。28日早晨,潘、黃兩人即按原定計劃去收鹽稅,陳芝甫預先與地主黃玉煥、反動鄉長吳星華互相勾結,派了鄉丁樑××(花名貓三)站崗放哨,發現潘、黃二人前來,即通知鳳山鄉僞鄉長吳星華率領20多名鄉兵包圍追捕,潘、黃兩人飛快地向鷹嶺稅收站方向跑去,後被敵人包圍,無奈改道從水井坑村面前撤退,一面撤退一面還擊敵人。敵人機槍手羅明和另外一名鄉丁被擊傷,不敢猛追,潘、黃二人撤到紅竈嶺、豬仔嶺、拳錘嶺邊,正遇上了漲潮,東面是水井坑江,西面是大沙田江,連成一片,海水茫茫攔住了退路,北面的追敵佔據了紅竈嶺。這時,潘繼業與黃其武只好跑到離紅竈嶺七八十米遠的海灘邊石洞,靠身上僅有的兩支德國產的駁殼槍和一枚手榴彈,與敵人展開激烈戰鬥。下午三四點鐘,潮水退幹,紅樹林和岩石露出,敵人漸漸摸近紅樹林邊。這時,肚飢彈盡的潘、黃兩個頑強地抵抗,向敵人投出僅有的一顆手榴彈,但手榴彈沒有了,鄉丁秦亮摸到石洞邊,向石洞開槍射擊,潘、黃兩人壯烈犧牲。兇殘惡極的反動鄉長吳星華下令韋春芳(韋九)割下潘、黃兩烈士的頭顱挑到大番坡遊圩後,拿到欽州中山公園塘邊掛在一棵大葉槐樹上“示衆”,然後向反動縣府“請功”。

1950年11月9日,黨和人民政府依法鎮壓了罪大惡極的吳星華,將他與李宣三、吳斗南、陳相華、吳星華、黃世秀、朱桂娟、李登、李可廷、李吉廷、楊梅春等10人在欽州公審執行槍決,隨後也判處了殺害潘繼業的兇手韋春芳、秦亮、馬九的刑罰。1985年4月,經欽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和有關烈士親屬的同意,潘繼業烈士的忠骨從佛子坳遷移到大番坡圩火星嶺安葬。

真了不起!欽州老街的革命先賢,爲了中國革命事業,爲了解放全中國,留下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催人淚下,激人奮進。

歷史是一面鏡子,亦是一面旗幟,是一首激盪心靈的讚歌。欽州老街革命先賢的革命精神永久彌新,一直作爲後人的榜樣,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參考書目

《廣西通志.軍事志》(廣西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中共廣西組織史資料》(初審稿)

《欽州市志》(縣級、地級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欽州文史》(廣西欽州市政協文史資料和學習委員會編)

《憑祥市志》(憑祥市志編纂委員會編)

作者簡介:陳同澤,那蒙鎮竹山村人。中共黨員,革命生涯四十年。主編《近代欽廉將領》《欽廉革命人物》《欽廉陳氏名人譜》《欽廉陳氏源流》《欽廉歷代詩詞選》《欽廉楹聯實錄》《欽廉陳氏源流》《陳遠來公族譜》《清代經濟文化名村》《竹山童謠》《竹詩100首》等,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公衆號刪除

THE

總 編:方 文

執行主編:謝鳳芹

責任編輯:林巧雲

美 編:青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