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習的革命」到「學校的革命」

新石

爲了整合資源,將中小學進行合併本是一件好事,可是用一種革命心態就變了調了!

首先「革命」要「革」誰的「命」!,是「革」教材的「命」 、「革」學習的「命」?還是要「革」學校的「命」,我總覺得在這些細緻的小事上太短視、太躁進,最後會變成還沒嚐到甜頭,就把原有的基礎給毀了!

學歷史的都明白,「革命」的激進,到最後只有收拾爛攤子的份,非到必要不會這樣做,反而緩慢的「改革」比較能收效問題教育百年樹人事業,如果用政治人物速成的眼光來看,簡直像烏龜一樣慢!可是烏龜一步一腳印才能成就堅實的基礎,如果像兔子一樣,很快地跑到了終點,對於過程視而不見,就這場賽事來看,我怕失去的會比得到的多吧!

前一段時間日本有個分校的小學生因爲學校合併的問題跑去臥軌,這樣激烈的手段當然不可取,可是對於一個純真的小朋友而言,他心目中的學校和大人以利害權衡下所看到的學校是大不相同的。

就像我們的教育政策、學校改革,常常都是上面怎麼說,下面就怎麼做!除了那些主其事者和相關專家學者以外,在心有定見、或是勢在必行的情況下,詢問家長老師意見,到最後都只是變成聊備一格,反正都已經決定要怎麼做了,來自基層老師或家長的意見最多也只是參考而已!如果上面的因爲其他的考量而堅持實行,下面就得勉強配合,然後教育政策做錯了再改、改了再錯、錯了再改,這樣看起來誰是白老鼠就看得再清楚也不過了!

爲什麼進行所謂的「課程教學實驗」,就要開始進行教師、學生的大風吹,是不是這個「課程教學實驗」,只能適用另外一票老師,對於待在原學校的老師根本會水土不服,這樣的「課程教學實驗」的排他性這麼強、適用性這麼窄,就是不知道當初是從誰的腦袋中發想出來的,如果只能有某一票老師適用接受,即使實驗成功,以後的發展性和接受度也是讓人很擔心!

其實在這當中,我比較擔心的是「人和」的問題,不可諱言的,當教師身處在學校整並的風潮之下,心中一直有種去留兩爲難的不安定感,然後又要穩定心緒教書,到最後受到最大影響的還是學生,這些環環相扣的細微處大概是上面從事教育革命的人所未曾想過的,從事教育的人還是需要某些安定的心緒,這樣他才能教導性格安定的學生。

學校的主體是學生和老師,並透過彼此的互動進行教學相長,這當中存在着某種穩定、安全或信賴關係,這樣的關係建立不易,所以任何的教育政策改變、甚至革命要去深切考慮的,其實就是儘量不要去破壞這樣長久建立起來的基礎或感情

我知道講這樣太感性,對於一些崇尚理智的教育人來講過於不切實際,不過我還是要說,當一個人離開學校以後,對於學校的懷念很少是一些教育方法或知識,反而是一些學校師生互動的點點滴滴,或是懷念、或是痛苦、或是痛苦以後所產生的感激之情,當學校人事已非,或是整個不見,除了少了一個回憶的場景,或許連生命的某個部份也不再完整了吧!

常常經過山區,都會看到招牌上用驚悚的紅字寫上四個大字--「不純砍頭!」原來是賣蜂蜜的爲了標榜蜂蜜的純正,用這樣的方式來做廣告,可是弔詭的是,如果蜂蜜真的不純?該砍誰的頭?是砍老闆的頭嗎?你如果這樣想就錯了!不純鐵定砍蜜蜂的頭,誰叫它生產的蜂蜜不夠純!這或許就是「人爲刀俎、我爲魚肉」下、不管是「學習的革命」或是「學校的革命」的真正涵義吧!

作者新石,宜蘭,國小教師。簡介表示,這個世界應該更好,所以就把想像的世界透過文字寫出來,只要大家相信這個閒居偶得的一點小小觀念或想法有成真的可能,這個世界就會慢 慢改變,這就是他的初衷--分享自我、改變世界,至於自己只不過是一個人,一個充滿想像浪漫的讀書人,似乎是嬉笑怒罵,卻是虎嘯龍吟,如果以詩來言志就 是:「漫步田光一畝間、前塵往事在眼前、風流瀟灑不敢問、特立獨行一片天!」。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