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260人食物中毒 第一名竟然「不是」諾羅!

▲去年5260人食物中毒,第一名竟然「不是」諾羅!(圖/海鮮示意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近日氣溫狂飆,許多人都會吃生冷的食物消暑。但根據食藥署最新統計,去年食物中毒通報案例共486件,患者數達5260人,前三名依序仙人掌桿菌、諾羅病毒沙門氏杆主。食藥署科長林蘭砡表示,上述3類污染源,只要在超過70度的高溫下就會死亡,提醒民衆應該還是要吃熟食,才能避免細菌病毒感染

仙人掌桿菌普遍存在於環境中,若食品在超過20度的環境下放置3~4小時,仙人掌桿菌就會大量孳生併產生毒性;諾羅病毒則多存在於海鮮及受污染的水源中,只要吃到1顆病毒就有可能致病,常見症狀包括嘔吐、腹痛水漾腹瀉、發燒等症狀。

沙門氏桿菌則多存在於生食中,最常見的爲未煮熟的雞蛋或者肉品中,牛奶肉類保存不當也容易引發細菌孳生。林蘭砡提到,民衆烹煮食物時,建議將料理生、熟食的砧板分開,以免沾到附着病毒的蛋殼被污染。

根據食藥署歷年統計,每年5~10月是國人食品中毒的高峰期,林蘭砡提醒,高溫溼熱的環境最適合各類微生物生長,民衆無論是烹煮或購買餐點,都應該儘快服用,切勿因拍照上傳拖延食用時間,提供細菌或病毒孳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