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交通加力填補空白 軌道上的城市羣提速崛起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區域“十四五”期間計劃新開工城際市域(郊)鐵路共1萬公里左右,到2025年,基本形成城市羣1-2小時出行圈和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軌道上的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要基本建成。

這是12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新聞發言人孟瑋發佈會上透露的信息。據介紹綜合規劃支撐、發展需求、前期工作深度資金落實、運營效益等因素,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國鐵集團、相關地方,梳理形成了近三年滾動項目清單,擬新開工項目70餘個、總里程超過6000公里。

具體來看,在京津冀地區,新開工項目約1000公里,加快構建“四縱四橫一環”通道格局,形成北京、天津中心城區新城衛星城之間的“1小時通勤圈”,京雄津保唐“1小時交通圈”。在長三角地區,新開工項目約4000公里,打造1小時到1個半小時城際交通圈、城市中心城區與周邊城鎮組團間半小時到1小時通勤網。在粵港澳大灣區,新開工項目約1000公里,加快形成以廣深港廣珠澳和跨珠江口主軸,“軸帶支撐、極軸放射”的多層次鐵路網絡,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最重要的城市羣、都市圈,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最高。目前,三大區域世界級城市羣建設正朝縱深推進,幹線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已經初具規模。“相比較而言,市域(郊)等鐵路發展還比較滯後,一定程度上影響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效率。”孟瑋強調,需要準確把握城際和市域(郊)鐵路定位路網功能,發揮好“承上啓下”、填補軌道交通網絡空白的作用。

孟瑋表示,在規劃設計上,重點是加強統籌謀劃和方案論證,避免功能錯配導致效率低下。在建設標準上,城際鐵路主要承擔城市間經常性大容量客運需求,線路走向和站點設置要突出對沿線重要經濟據點、人口較多城鎮的覆蓋,避免把城際鐵路建成高鐵地鐵

目前,三大區域城際和市域(郊)鐵路建設藍圖已經繪就,任務已經明確,推動實施中涉及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等多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按照“在建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思路,構建遠近結合、梯次接續的發展格局,建立年度動態滾動更新的重點項目庫,明確時間表、制訂路線圖

建設資金保障也是一大重點。按照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堅持“資金跟着項目走”,統籌用好地方財政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創新投融資方式,充分挖掘城際和市域(郊)鐵路項目資源、潛力和價值,用好土地綜合開發政策,積極探索PPP+TOD模式,加強土地利用監管,吸引社會長期資本參與項目建設,破解資金籌措難題。(記者:王璐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