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我想做的就是消除偏見

記者李曉玲

在交通發達、人口流動頻繁的時代,一個人爲什麼要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一定有着很深層的理由日本導演竹內亮推出的生活類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以下簡稱《我住》)以讓中國人瞭解外國、讓外國人瞭解中國爲主題,尋找住在中國各地的外國人和住在日本的中國人的故事

竹內亮是一位居住在南京的日本人。去年疫情期間,他製作的《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與《後疫情時代》等一系列與中國疫情相關的紀錄片,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讓不少受衆瞭解了中國抗疫的真實情況,並被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點贊”:“我們對竹內亮導演真實記錄了中國在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對竹內亮導演不帶偏見地、真實地記錄中國走過的這段非凡歷程表示讚賞。這個世界太需要有人像竹內亮導演這樣去傳遞真實的情況和真實的情感。”

近日,竹內亮紀錄片同名圖書《我住在這裡的N個理由》,在位於深圳的全國新書首發中心首發。草地週刊就此專訪了竹內亮導演。

消除偏見與誤解

因紀錄片《我住》,移居南京8年、一頭捲髮、能講一口流利普通話的竹內亮成了中國“網紅”。用“知乎”網友的話來評價,“這個節目很接地氣,很真實,有種Vlog的感覺”,深受年輕網友的喜愛。

新書《我住在這裡的N個理由》脫胎於紀錄片《我住》,收錄了紀錄片中常居在中國的20位日本主人公的故事。他們有的是漫畫家、搖滾鼓手、足球教練、舞臺燈光師,有的是農業專家、導演、生態學教授、陶藝大師、演員、拉麪店老闆。他們或因喜歡中國,或因追逐夢想,或因家人與事業而選擇留在中國,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快樂生活,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影響着身邊的中國人,同時也感受到了中國人的真摯、熱情和包容。

“也許因爲我是外國人,我是日本人,我最反感偏見,只要感覺是有偏見的事情,我就想親自去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就想記錄一下真實的情況。”

談到拍攝這部紀錄片的起因直率的竹內亮毫不掩飾自己的好奇心。“外國人對中國(或生活在中國的)普通人信息瞭解不多,我想做的就是呈現普通個體的生活細節,跟蹤記錄擁有不同職業和背景的普通人每一天的生活,瞭解他們的生存狀態,理解不同國家和城市的風俗文化。”

最近半年來,竹內亮和他的團隊每個月都會來深圳,他正在拍攝紀錄片《華爲的100張面孔》。“爲什麼拍華爲?是我自己想拍的,因爲華爲去年被美國‘欺負’了,我就想去了解一下到底是怎麼回事,想去看看真實的情況到底怎麼樣。”

竹內亮試圖通過拍攝100位華爲員工,全面還原華爲公司的真實面貌。他透露說目前已經採訪拍攝了30人,“我想拍的第100個人是任正非,希望他能夠接受。”

紀錄片的本質就是真實

竹內亮和太太趙萍及家人居住在南京。去年國內疫情好轉後,竹內亮來到此前封城76天的武漢拍攝。2020年6月26日,《好久不見,武漢》上線。不到24小時,播放量就突破2500萬。上線10天,話題閱讀量破億,微博日榜最高排名第一。他還製作了《南京抗疫現場》《後疫情時代》等關於中國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等情況的紀錄片,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讓不少受衆瞭解了中國抗疫的真實情況。

竹內亮鏡頭中的武漢沒有偏見和獵奇,有的是對普通人的注視、關懷與尊重。這部紀錄片不僅澄清了關於武漢的種種謠言,也能傳遞給同樣經歷過疫情或者仍在疫情中的觀衆一份積極樂觀的力量。

竹內亮的紀錄片一向都因“真實”“客觀”而受到盛讚。但竹內亮本人,卻對“真實”一詞有着不一樣的理解。“每個人看到的真實都是不一樣的,我只是展示了我所看到的真實,應該是‘主觀的真實’吧,儘量保持客觀、不撒謊。”

爲什麼拍武漢呢?“因爲疫情對中國有誤解的外國人越來越多,我想把真實的中國傳遞給大家,我想看看真實的武漢到底什麼樣,就決定親自去拍給大家看。越是有誤解的東西,我越要去求證。我不喜歡‘偏見’這個詞,對日本的偏見我不喜歡,對中國的偏見我也不喜歡。”

竹內亮稱自己的紀錄片是“三無產品”:無臺本、無套路、無贊助。按他的說法,紀錄片的拍攝對象必須是一個會“拼命努力”的人。他們是平凡的普通人,但都有着自己的特點: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並且勇於追尋自己想要的東西。

在紀錄片的創作中,竹內亮也經常天馬行空。每場拍攝都在主人公的家中或工作場所進行,拜訪前,主持人只會被告知主人公所在的地點,隨之而來的是一次完全沒有臺本、力求真實的隨機跟拍。因爲節目全靠臨場發揮,拍攝中也曾出現過很多突發狀況,鏡頭也常常虛焦,但卻因此給節目帶來了真實感趣味性,充分展示出每個主人公真實、平凡而又獨特的一面。

也有人質疑竹內亮的作品太過於“正面”。他坦誠地接受了這樣的批評:“因爲我很喜歡中國,所以我拍出來的中國肯定是正面的。我不希望外界誤解中國,這是我拍片子的最大動力。”他說,自己堅持的原則是絕不撒謊,也不去故意引導觀衆,而是把判斷交給觀衆。“我希望能夠通過我的作品,讓大家能夠真正瞭解中國和日本。”

多元文化的“衝突”與和諧

2010年,爲拍攝《長江 天地大紀行》節目,竹內亮被NHK電視臺派至中國。在爲期一年的紀錄片拍攝過程中,他走訪了青海、四川、雲南等許多地方

“那個時候,普通的中國人對於日本的瞭解,仍然只是知道高倉健山口百惠,我特別驚訝。”中日兩國的這種信息脫節,讓竹內亮萌發了要向中國人介紹現代日本的想法。而與中國各地居民的密切接觸,也加深了竹內亮遷居中國的念頭。兩年後,在得到太太趙萍的同意後,他決定移居中國。2013年8月,竹內亮一家搬至南京定居。

“日本社會相對穩固了,變化很小。但中國卻非常有意思,變化非常快。我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人,變化越大就越覺得有意思,越開心。”相比於日本人之間強烈的邊界感,竹內亮表示他更非常喜歡中國人的“隨意”。“在中國,我和很多第一次見面的人,都能馬上一起吃吃喝喝,這在日本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現在,他留在中國的理由,就是他的家人和最好的朋友都在中國。

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副院長陳光宇認爲,《我住》作爲一檔紀錄片節目,最大的特點和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其中蘊含的多元文化衝突。帶着這種多元文化的視角人們可以在節目中發現更多的文化差異和由此帶來的戲劇性衝突、緊張感新奇感

也許,正是因爲沒有劇本,《我住》系列紀錄片可以捕捉到最真實的酸甜苦辣與人間冷暖,可以尋找到那麼多普通而又精彩的人物故事,展現豐富多彩的百態中國。竹內亮作爲一個專業的紀錄片導演,放棄了許多專業的拍攝束縛,以“素人”風格、深度“共情”、不時“齣戲”和強烈的現場感,不帶有一絲職業電視人的技術包袱,沒有講究的畫面,炫目的拍攝技巧,也爲觀衆提供了觀察社會的多元視角。深圳文化學者韓望喜認爲,竹內亮式的表達方式和特點,提供了用國際視角講好中國故事的範例

當下,城市化與流動性的加速,全球化與更廣泛的文化交流,正深刻地改變着世界與人類生活,帶給人們一種文化上的多樣性審美體驗。正如人類學家、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十六字箴言所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陳光宇認爲,從《我住》系列紀錄短片中,人們可以真切地看到多元文化視野下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在普通人生活及人生中的展現,正是這一點尤其打動人。這也是《我住》系列紀錄片被人們持續追捧、熱度始終不減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