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馬得福原型看劇時哭了 真實情況更艱苦

24日,熱播電視劇山海情》迎來了大結局,該劇講述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寧夏村莊克服艱苦的自然環境等困難,將“幹沙灘建設成“金沙灘”的故事劇中男主角基層幹部馬得福經歷讓不少觀衆爲之動容。25日,馬得福的原型閩寧鎮閩寧村原村支書謝興昌的兒子謝旭峰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看劇時,父親忍不住哭了。劇情幾乎都是當時的真實情況,但當時的自然環境等實際情況比劇裡還要艱苦。”

當年村裡的路都是沙地

自行車輪子常常陷進去

1997年,當時正在讀高一的謝旭峰跟隨擔任閩寧村村支書的父親謝興昌來到了正在建設中的閩寧村,這裡的村民都是一些來自西海固貧困地區移民。“至今已經20多年了,但我還記着第一天到閩寧村的時候,我早上8點多坐着我爸爸朋友的解放汽車出發,一直到晚上10點多才到達了閩寧村。”

謝旭峰說,那時候通往村子裡的路非常差,因爲都是沙地,騎自行車時常常會出現輪子陷進沙子裡的情況,“騎自行車都那麼難,更不要說開汽車了,只有農用拖拉機相對好走一些。”

不過謝旭峰表示,1997年時,村裡每10戶人家裡只有2~3戶能有自行車,拖拉機更是少之又少。

由於謝旭峰剛剛到閩寧村時,村裡正在房子一家人只能露天睡覺,“當時是夏天,我們在地上鋪幾塊磚,磚上放木板,鋪上涼蓆,看着星星睡覺。”

一點點篩沙子調整土質

有的地改良了四五年才能耕種

謝旭峰表示,父親當時爲了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每天早上6點多就開始工作,中午因爲天氣太熱,會回到家裡休息一下,下午出門後又工作到晚上8點多。“有些地裡的沙子實在太多了,我父親他們就一點點篩沙子,一點點調整土質,有的地方改良了四五年才能耕種。”

“當時的環境非常差,時不時就有沙塵暴,比劇裡反映的還要嚴重,迎着風就根本走不動。有的家庭窗戶不嚴實,漏風,一宿之後,窗戶上地面上就都落了一層細沙,有時候沙子都會進到鍋裡面。”想到當時的情況,謝旭峰迴憶說。

謝興昌等人需要解決的另一個難題是喝水。謝旭峰說,當時的戈壁灘上嚴重缺水,有時候村裡需要到二三公里外的鎮裡打水送回村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建設,村裡家家都接上了自來水。

謝旭峰表示,如今的閩寧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不要說自行車,村子裡幾乎家家都有自己的汽車了。”村裡人除了房子,還會在自家的地裡種滿果樹,樹多了,風沙自然也少了,“現在基本上見不到沙塵暴了。”

馬得福原型看劇時哭了

其子稱真實情況更艱苦

謝旭峰告訴北青報記者,他此前沒想到講述閩寧村故事的《山海情》能夠這麼火。“之前劇組編劇曾經來找過我爸爸,跟他聊了當年的情況。後來飾演我爸爸角色黃軒也來了幾次,我爸爸給他講了當時的種種艱辛。”

謝旭峰表示,他和父親謝興昌都看了《山海情》,“這個劇的劇情非常真實,劇裡睡地窩子、村民來了又走了、種蘑菇遭遇滯銷等都是當時的真實經歷。不過我父親性格比劇中的馬得福隨和一些,在村民中也更有威望,所以勸說村民時會比劇中反映的更順利一些。”

“我父親是整個故事的親歷者,在看《山海情》中挑戰艱難困苦的劇情時,他曾經把自己看哭了。說實話,當年他們所遇到的挑戰,尤其是當地的自然環境比劇中反映的更難、更艱苦。各位演員飾演的都很好,很入戲。”謝旭峰說。

文/本報記者 屈暢 實習生 郭豪宇

供圖/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