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盧貝松來臺拍片 650人調度全靠她

文/黃亞琪

11月1日,101大樓86樓的美景餐廳,擠進上百家媒體,爲的是法國名導盧貝松新作《Lucy》臺北殺青記者會

記者會上,狗仔連日跟拍的陰霾一掃而空,盧貝松大讚:「臺北景緻多變、交通便利,」再加上臺北市政府支援,這些,是他選擇臺灣取景的最重要考量

儘管臺下坐滿了知名贊助企業,但盧貝松與製片老婆拍照時,手卻拉起一位個子小小的女生。這位女生是李耀華。盧貝松口中讚譽連連的臺灣劇組中,她就是靈魂人物。

製片,卻從法務出身自小愛電影李行是她伯伯

調動650名當地人協助拍攝、扭轉劇組與媒體衝突;盧貝松在吉林路或三軍總醫院拍攝時,衝突不斷;以《Lucy》最後一天殺青戲爲例,取景地點是人潮不斷的桃園機場,動員超過100人,這都是考驗。

李耀華超過十年製片經驗畢其功於一役,在這場跨國拍片取景的一陣喧擾中,是她讓電影專業說話,並使得這趟轟動80餘國的拍片歷程,留下美麗句點

成本時代,練就創造資源能耐,是她第一個本事。六年級前段班的她,電影啓蒙於國中,看了侯孝賢《童年往事》,她立志走電影路。

知名電影導演李行是她三伯,帶她認識了電影世界,李耀華的第一份工作春暉電影處理版權合約的法務工作,且兼做發行。別人把這當作一份工作,她則是爲了夢想,提早「跨界」。

創業,第一部就中《17歲的天空》賣十數國

春暉時期,李耀華每週一都要看美國、臺灣票房,週末要輪班戲院去觀察什麼人來看電影。貼近市場的訓練,讓她歸納出一個結論:恐怖片、同志片和兒童片這三種類型永遠有觀衆。

31歲時,她與春暉同事葉育萍籌了750萬元資金,成立「三和娛樂國際公司」。

2003年,臺灣電影全年總票房始終在一千萬上下徘徊,「旱地」環境,反讓她練就出創造資源的能力。小成本製作,她提早半年擬訂發行與行銷策略,規畫各種曝光的可能性,包括與Aveda等跨國品牌異業結盟,甚至與手機廠商合作,提供鈴聲下載

創業第一部電影《17歲的天空》,以不到500萬元成本,創造800萬票房,佔了臺灣總票房的八成,還賣到美國等十數個國家。

跨國,墊高格局資歷深厚,大導指定合作

跨國製片經驗墊高格局,則是她第二個本事。2007年她成立「販賣機電影公司」,開始參與跨國電影。監製臺德合作第一部劇情片《曖昧》,德國場景不多,反倒是臺灣味濃厚,劇中穿插許多如淡水老街、臺北東區以及烏來原住民風情

參與斥資4億元、由法國、西班牙和臺灣聯合制作的《愛在世界末日前》,則將臺中商圈、溫泉旅館等地風景收入電影,其中拍攝團隊還包括盧貝松《第五元素》攝影師泰瑞,也是這個因緣和實力,讓盧貝松在選擇合作對象時挑中了她。

她一步步將臺灣推出去,也逐步將自己與國際電影圈靠攏。

《Lucy》是法國製片公司歐羅巴影業自2000年成立以來,成本最高的大製作影片,也是盧貝松從影來最高預算影片,跨國製片經驗正是李耀華領軍的臺灣劇組能出線的原因。記者會上,盧貝松坦言原先有疑慮,「但臺灣拍攝團隊技術非常專業,任何製作團隊絕對都能來臺灣拍攝。」法務出身的小製片,爲跨國拍攝留下一個美麗的句點。

【 更多報導

 丟出一隻鞋之後的臺灣:嚇跑人才,留下廢材 這就是臺灣:搞死小鴨不檢討,還拿「旱鴨子」湊合賣錢

 畢業後該先工作,還是念研究所?

 十個人有八個會說錯:「睡過頭」英文怎麼說?

 早期發現未必幸運!醫生告白:健康檢查是多此一舉

※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週刊》。※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