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臺中「樹合苑」 看到城市裡的「部落生活」

樹合苑試圖在都會裡打造村落情感的綠色生活空間。(圖/商業週刊提供/攝影劉煜仕)

文/錢麗安

一年多前,這裡是個黑夜比白天更美麗的釣蝦場;今年三月起,有人稱此地爲臺中桃花源。擁有比開心農場更真實的生活,比臉書還要真誠的人際互動與分享。這裡,就是樹合苑。

對合樸農學市集召集人陳孟凱,與合樸的夥伴們來說,這兒是「美好生活的具體實踐場域」,打造一個生產者消費者相遇的空間,開創出融會城市鄉村新形態生活方式。2014年起,合樸夥伴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以「友善大地、永續環境」爲原則,將舊有空間重新打造,透過重新規畫,將自然引入都市

這個空間有個雅緻的名字「細活村」,「村民」彼此照顧,一起煮飯讀書,享受各種手作的快樂,分享生活的創意。消費者可以在這裡喝咖啡、吃豆花,品嚐各類新鮮蔬食料理,更歡迎進一步成爲「村民」,參與不同活動。

這兒,是烏托邦嗎?陳孟凱搖了搖頭反問:人終其一生追求的無非是「幸福」,而幸福感又取決於「生計的保障、生活的熱情、生命的意義」三者的平衡與兼顧。那麼,抵達「幸福」的路徑究竟有多長?「就主流路徑而言,人們得花時間工作以換取金錢的報償,再拿金錢去市場購買服務物品,藉此得到幸福感。」然而,這個路徑卻充滿了許多的不確定性。因爲工作存在着大環境、主管的好惡等變因;而缺乏利潤的物品根本無法在市場流通。

曾經,陳孟凱也是倉鼠的一員。屬於人生勝利組的他,從小到大讀書過關斬將,到美國取得電機博士、MBA雙學位,然後成爲科技公司老闆,每天腦子裡想的都是如何賺錢,讓公司上市上櫃,直到至親生病,才迫使他停下腳步,重新思索人生。他改行開有機餐廳,從而結識許多有機小農,爲了幫助小農解決銷售困境,他與三位志同道合的夥伴成立了臺灣第一個小農市集—合樸農學市集,將生產者、消費者與志工加以串聯運用社羣力」試圖開創出不同的幸褔路徑,他稱之爲「合樸幸福學」。

這條幸福之路該如何開創?首先是「時間」的重新安排。陳孟凱指出,如果我們必須透過「服務/物品」以獲取幸福感,那能否試着自己動手做?這不是排斥資本市場,而是「不要將全部的時間投入工作」,試着重新安排自己的時間學習其他的東西,開創自己的多元技能

再者,就是運用「社羣力」,建立「部落」、「以物(務)易物(務)」、「市集」的互助經濟模式。最終則是改變消費習慣,開始懂得欣賞DIY的物品,願意購買對環境更具永續性的物品。

長期關注臺灣社會發展與農業、經濟問題的清大退休教授彭明輝表示,2014年臺灣的人均GDP已達2萬2千美元以上,換言之,我們早已脫離不得已的貧窮處境,追上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水準。但我們真的覺得生活過得比較好嗎?爲何年輕一代只能剩下小確幸?

合樸農學市集成立迄今已有8個年頭,陳孟凱坦言,當中仍有許多值得學習、改進之處。如果說過去合樸是一種對內的社羣凝結,那麼「樹合苑」的成立,則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讓更多人進來,一起面對問題,攜手解決。陳孟凱說,讓每個城鎮可以因應當地特色,繁衍出具在地性的社羣,再透過社羣間的連結,串成更多元的美好生活。

【 更多報導

摸魚?32歲小公務員的告白:我1/2上班時間在填表格

臺北市擁7間房身價上億元...律師黃坤鍵:做這3件事,再窮都能靠房地產翻身

"French leave"法國人請離開?這兩個字你都認識,原來這個俚語的意思是...

褚士瑩臺灣人什麼時候纔能有「不偏頗國際觀」?

「我們纔不會吃自家藥廠保健食品!」3個你一定要知道的保健食品真相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週刊》。※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