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資本流失是臺灣人安全的一大隱憂

作者/蔡育岱 譚偉恩

資本主義的國度,「貨幣」是判斷財富和一個社羣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但這個指標在乎的是一種數字累積。然而,社羣發展的關鍵並不在數字累積之多寡,而在於社會中每個成員彼此的相互聯繫有多深,以及這樣的聯繫是一種互利互惠網絡,還是彼此剝削的賽局

社羣發展的良窳仰賴社會資本的程度遠大於貨幣資本(更白話講法就是「錢」);換句話說,像公民品德或社羣認同這樣無形的資本決定了一個社羣成長的空間,成員生活質量,當然最後就是這個社羣的民主程度。以國土面積來看,臺灣很小,但居住其上的人民卻漸漸失去與自己生活社羣的緊密聯繫。事實上,絕多數的我們只是在自己隸屬的社羣中工作與求學,然後透過一定的市場經濟制度來換取維生的物質資源。對於這個社羣的本質爲何、轉變情況、病態程度則相當陌生,甚至可以說是毫不關心。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漸漸與自己的社羣、社區,甚至是親人疏離了呢?答案可能不只一個,不同觀察面向會提出不同解釋,例如:科技、傳媒、經濟壓力、人口遷移等等。如果要用一個較概括的現象來統籌形容這些弱化社會資本之因素,「工商業程度加劇」應該就是問題的核心了。

檢驗工商程度加劇最好的指標可能是手機這種通訊科技的進步速率。以前電視或電玩對於臺灣人閒瑕時間構成實質性影響,讓我們減少與社羣其她/他成員的互動。不過在智慧型手機問世後,藉由網際網路影音媒體電子遊戲與原本通訊用的手機合而爲一,使得我們不必在一個封閉式的固定空間就可以觀賞偏好的節目、聆聽喜愛的音樂,還有與未曾見面的網友進行一場online game。於是我們的社羣互動被高度虛擬化了,真實社羣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因此薄化,各種通訊媒體反而成爲越來越多現代人仰賴的平臺,透過虛擬的網路空間來社交。於是,我們更加關心Fackbook的當機何時修復、更在意網路傳輸的速率,而不是在意鄉里的公共設施是否失修,或隔壁新來的住戶在做些什麼。

除了人際互動模式的轉變外,手機購物時代的來臨又進一步薄化我們與社羣之聯繫。去年臺灣Yahoo奇摩的統計資料顯示,每2位網購族就有1位使用手機購物。而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針對網購行爲的調查發現,在臺灣人平均消費額度中以行動購物這個區塊的成長幅度最高,2013年消費者透過行動裝置購物的平均年度消費額爲4,629元,較2012年成長365%。此種購物型態的轉變雖然提供消費者不少便利,但也同時使得消費者不易直接檢視欲購之商品。此外,網購交易又往往需要一定程度的包裝以避免運送期間貨品的毀損,在此情況下,多數網路交易的商品都是以含包裝的圖片呈現,而非以實物。當人與人或是人與物距離被虛擬的網路空間漸漸替代的同時,我們也一點一滴失去原有的同理心與辨別力,讓自己成爲e時代中的脆弱族羣

▲中國服務貿易協會電子商務委員會執行主任暨秘書長蘇軍指出,中國大陸手機購物用戶持續成長,兩岸電子商務看好。(圖/記者林信男攝)

本文並非貶抑通訊科技或否定它爲人們帶來的便利性;然而,便利與風險是相伴而生的。事事皆有利弊兩面,逾越中庸的界線,往往就會發生過或不及的失衡現象。因此,社會資本如果只是建立在金錢與科技這樣的物質基礎上,社羣中的成員就很難有效解決集體性的問題(例如:違規停車、黑心食品、詐騙、貪污等)。薄化的人際聯繫或互動除了是社羣成員實體距離的疏離,也反映現代人彼此信任與互動質量的下降,這會導致社羣中許多事情必須付出較高的交易成本,像是鄰里互助弱化,使得商業性質的保全公司進駐成爲許多公寓住宅的管理模式。此外,社羣凝聚力薄化會刺激或誘使個體在行爲上出現投機心態,這點在工商化程度較高的區域總是很明顯可見。看看各種犯罪率,特別是與經濟有關的犯罪經常在什麼樣的社羣中出現,就可以瞭解現代人面臨的安全困境是什麼了。

網際網路或是各種新式通訊科技的普及化是不可逆之趨勢,但臺灣和歐美國家不同。我們的土地面積不大,因此要進行社羣互動是相對便利的,沒有必要凡事皆透過手機。相反地,通訊科技的使用應該是針對那些身處遠方或是時空與我們相異的親友,而不是近在咫尺的夥伴。

道德觀認同感等社會資本的累積是有益於社羣全體的,雖然有時我們投入努力不會立即見效,但這些努力至少不會產生負面影響,也就是不會爲我們創造更多不安全的風險。儘管我們可能因爲強化與社羣其他成員的聯繫,而難免出現摩擦或爭執,但這樣的結果也同樣會在虛擬的網路空間存在。可是,反過來說,我們在實際社羣生活中累積的互動與情感會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與別人,一方面減少陌視及疏離,一方面營造出新的人際網絡或夥伴關係。其實,人際間的社交就是一種禮上往來的互動,互惠文化便是由此產生,這次你爲我,下次我爲你。彼此在其他成員的生活中存在並且融入,相互分享與承擔着對方社羣生活的利與弊。這樣的聯繫關係才能帶給臺灣人民安全的生活與進步的國家,而不是陷落在一個政黨、勞資、或不同階級間相互剝削或對抗的零合局裡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學副教授;譚偉恩,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