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賴清德提疑美論另有居心

旺報社評

就在解放軍於臺灣周邊進行大規模演練的同時,華府智庫CSIS公佈臺海戰爭兵推報告,得出「大陸侵臺不會成功、美日臺各方均付出慘痛代價」的結論。這份報告的核心假設是,大陸對臺動武,臺灣第一時間能夠守住,美日將不惜代價出手相救。中共二十大宣示「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方略不變,美中積極建立護欄關係,希望在競爭中仍能合作,臺海「必有一戰」的氣氛卻濃得化不開。

臺灣不應依賴他國

「兩岸必有一戰」本質上是假議題,大陸仍堅持和平統一路線,中華民國既有憲政體制規範下,臺灣也不會實現法理臺獨,雙方完全可以透過平等協商化解政治分歧,但民進黨政府上臺這7年多來,「兩岸必有一戰」卻愈來愈像個真問題。蔡政府企圖在「九二共識」之外另起爐竈,遭北京拒絕後,轉而採取抗中路線,並藉助美中結構性對抗的歷史轉折,獲得美方源源不斷的政治、軍事挹注,兩岸關係因而「變質」,臺灣淪爲美中對抗的引爆點,「臺灣變戰場」不再危言聳聽。

在此同時,「疑美論」也從假議題變成真問題。中華民國與美國共享自由民主價值體系、擁有深厚的經貿與人文聯結,1949年兩岸隔海分治後,美國成爲臺海均勢格局下,維繫中華民國在臺灣得以存續的最重要支撐,同時逐步推動臺灣經濟建設與政治民主化工程。上述淵源誰都無法否認,但這與國際政治視角下基於國家利益的戰略決策,完全是兩碼事。美臺固然有大範圍的共同利益,但終究也有互斥的部分。臺灣是臺灣,美國是美國,這是事實。

2024大選最熱門候選人賴清德副總統日前表示:「不能讓有心人散播懷疑美國的言論,甚至讓之成爲社會主流共識」,綠營內部雖對「抗中保臺」有所檢討,但批判「疑美論」口徑相當一致。其實,若站在臺灣主體性與兩岸中國人的立場思考對外關係,絕不應該對任何一個國家或政府存依賴之心。臺灣應該根據自己的核心利益,靈活界定誰是自己的朋友、盟友、或對手,而不是在「信/疑」之間做非黑即白的選擇題。

臺灣不是美國附庸

若美方相關作爲對臺灣生存和發展有利,臺灣當然歡迎,若反其道而行,臺灣當然要理直氣壯拒絕或要求修正。臺灣不是美國附庸,「疑美論」毫無疑問是假議題。更何況,美國拋棄盟友、過河拆橋,甚至爲一己之利踐踏道德底線的例子屢見不鮮,1970年代拋棄南越、背棄臺北與北京建交,2021年倉皇撤離阿富汗的「喀布爾時刻」,殷鑑不遠。中華民國政府遷臺70多年來,不少存亡時刻得到美國支持,但臺灣仍要清醒認識到,臺灣不是美國一部分。

綠營提出「疑美論」的動機,是不允許有人對美國支持臺灣的決心和能力提出質疑,對內是政治鬥爭需要,對外讓臺灣失去戰略自主性,變成美國予取予求的免費自助餐。

這種傾向放在過去,或許只是美中合作爲主、管控分歧下的刺眼註腳,然而如今,當美國政界尤其是右翼勢力,看到烏克蘭戰爭幾乎拖垮俄羅斯後,也想透過引燃臺灣,進而引爆中國大陸,「疑美論」就應「長在我心」。

美國愈是透過武裝臺灣來消耗中國、愈是挑動臺海開戰來拖垮北京,北京眼中的「兩岸關係」就愈加是「介入vs反介入」的軍事問題。從麥卡錫當選衆議長,歷經4天15輪投票漫長過程可以看出,抗中右翼崛起勢難擋,這時候臺灣更要冷靜自制。美臺關係深厚、價值觀相同,但美國右翼崛起之際,必要的「疑美」是避戰之道,賴清德提「疑美論」另有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