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協力建立傳統 蘆竹湳好采頭藝術季很有臺灣味

朱宗慶打擊樂團副團長何鴻棋(左)與永貞國小附幼一起用擊樂互動,將藝術帶進苗栗頭份蘆竹社區。(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提供)

過元宵節,苗栗頭份蘆竹湳社區至今仍保留了古早時期蘿蔔燈的傳統。(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提供)

(19:18更新)做過高雄世運臺北大運等超大型國家活動,國家文藝獎得主李小平今年開春攜手6組視覺藝術家,用藝術妝點苗栗蘆竹湳社區,量身打造12件藝術作品進駐,也爲元宵當天慶典活動預作暖身。

位於苗栗縣頭份市的蘆竹湳,是頭份少見閩南村,至今已有300年曆史,1968年起,因爲社區範圍被劃分爲工業區而限建,竟意外保存了近50座閩南聚落的三合院,這裡也是「瓷林品牌創辦人林光清家鄉。今年林光清邀請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朱宗慶、李小平加入,希望深化社區的藝術能量,結合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爲蘆竹湳好采頭藝術季增添更多文化氣息

劇院做慣了,李小平勘查蘆竹湳幾次,赫然發現這裡雖然是一個純樸的小村,「純樸但有行動力,社區居民意識非常凝聚,這很讓人感動。」李小平說,蘆竹湳好采頭藝術季今年進入第五屆,他第一次加入,「這是一個正在建立傳統的聚落,我的腳色只是讓舞臺表演或公共藝術進駐增添蘆竹湳亮點,但這些都不是主角,蘆竹湳的村民纔是主角。」

每逢元宵,蘆竹湳社區都會有信仰中心玄天上帝祈福遶境,還會將白蘿蔔挖空做成蘿蔔燈,代表好采頭。林光清回憶,昔日臺灣環境刻苦,沒錢買花燈,但仍要好好過元宵,於是隨手拿起種植的白蘿蔔點上蠟燭孩子們提燈過節,刨下來的蘿蔔則煮大鍋蘿蔔湯,蒸蘿蔔糕,邀請社區家戶旅客共同分食,一點都不浪費

李小平說,蘆竹湳社區讓他感動的是,「這裡既想要把自己的生活透過活動分享出來,但又不想太被觀光化,所以我們一起定了調,這是一個回到根的活動。」李小平說,這裡正在建立傳統,但多年來這裡默默耕耘,已經開始有了自己蘆竹湳的鄉土表情

去年蘆竹湳好采頭藝術季邀請明華園演出,現場吸引數千民衆欣賞,今年則邀請朱宗慶打擊樂團演出,朱宗慶則表示,他與林光清一見如故,「我們希望我們的演出是去幫他們加分,不是要凌駕在他們之上。」

2018蘆竹湳好采頭藝術季由李小平擔任總導演、藝術家曲徳益爲視覺總監協同文富林書楷眼蟲計劃陳世政等 6 組藝術家團隊,爲社區打造 12 件藝術作品。藝術季自即日起到5月底展出,3月2日元宵節當天,除了邀請朱宗慶打擊樂團和後龍國小扯鈴隊同臺演出外,蘆竹湳社區也將化身爲大型舞臺,讓民衆近距離感受百年曆史古厝羣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