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臺商「西進」潮起潮落──中國謀略(六)

1992年1月,鄧小平深圳南巡。(中新社

1987年臺灣開放老兵回鄉探鄉、1989年開放兩岸旅遊之後,冰封近40年的國共關係進入解凍狀態。通過雙方的頻繁互動,加之臺灣解除外匯管制(1987年7月),允許企業對外投資,及大陸於1988年6月發佈《關於鼓勵臺灣同胞投資的規定》,有如及時雨,爲臺商赴大陸投資興業,提供了法律保障與政策指引,從而使商機蠢蠢欲動。依大陸統計,1989年臺商對大陸投資項目計540個,協定金額5.5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1.5億美元。

第一波投資潮由王永慶點燃

尤其是1989年6月4日,北京發生「6.4天安門事件」之重大政治騷亂,導致大量外商撤資離開,臺商則藉機加快對大陸投資步伐

有一位朋友在事後親口告訴我一個神奇的經歷:在飛往北京的航班上,只有我一名乘客,宛如包機……。可見當時跨國企業界驚恐的程度,而臺商則是「明知山有虎」仍勇往直前。

其中最具指標意義、轟動效應的,非王永慶於1989年11月30日首訪大陸,並準備投入70億美元,在廈門興建煉油與石化廠一貫化體系的「海滄計劃」莫屬。其對臺商赴中國大陸投資產生了至爲關鍵的示範與帶動作用,並形成臺商對大陸投資的第一次高潮

就在王永慶「登陸」的兩個月後,臺灣適時於1990年1月公佈《對大陸地區間接投資或技術合作管理辦法》,在相當程度上加速了臺商對大陸投資的熱情

資料顯示,這一時期臺商對大陸投資的特點是:「臺灣接單、大陸生產、產品外銷」的「兩頭在外」的運作模式,平均外銷比率達85%;投資主體以中小企業爲多,投資規模偏小,平均每項投資金額不足100萬美元;投資方式則以合資或合作經營爲主,獨資企業較少,主要是考慮人生地不熟需要「熟門熟路」的當地企業帶路,以策安全

第二波投資潮由鄧小平催生

1992年春,鄧小平南巡,解決了吵嚷不休的「姓資還是姓社」的困境,大陸經濟獲得新的發展機遇,臺商看好大陸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機,加快、加大進軍的步伐與佈局,形成臺商對大陸投資的第二次高潮。

依大陸統計,1992年~1994年三年間,臺商對大陸投資項目計2.3萬家,協定金額200餘億美元,實際投資額75.8億美元。其中1992年臺商對大陸投資協定金額僅次於香港,躍居大陸吸引境外投資的第2位。

惟好景不長,1995年6月7日~10日,李登輝私人名義訪問美國,並在其攻讀博士母校康乃爾大學發表演講,暢談「中華民國在臺灣」,令堅持「一箇中國」的大陸極爲不滿,甚至於當年的7、8、11月及2016年3月,在臺灣海峽及其附近海域進行4次包括試射導彈在內的大規模軍事演習,導致兩岸關係重回緊張狀態。

加之臺灣經濟結構調整與大陸經濟環境開始出現「敵強我弱」的微妙變化,促使李登輝於1996年9月14日年祭出「戒急用忍」【注1】的「緊箍咒」,嚴格限制大企業、高科技產業對中國大陸投資,乃至受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臺商對大陸投資開始出現明顯滑坡

【注1】

戒急用忍:1996年李登輝提出「戒急用忍」政策,大幅限制企業赴大陸投資,把兩岸經貿套入一個緊箍咒中。

其政治上的想法當然是避免讓臺商協助大陸壯大,經濟上的背後理念則是「中國崩潰論」,認爲大陸的金融呆帳高、環保惡化、通膨走高、國企下崗嚴重,遲早經濟會崩潰。因此臺灣先啓動南向政策,之後就祭出「戒急用忍」政策,以與大陸進行切割。(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