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師大附屬回龍觀育新學校:勞動教育不能只有勞動 教育的價值引領纔是"靈魂"

近日,杭州育才登雲小學推出了一項名爲“護襪行動”的勞動教育實驗飽受詬病,同時也引發各方對勞動教育的熱議

原來“護襪行動”是讓學生在教室裡不穿鞋只穿襪子,通過各自的方法保持白襪子潔白乾淨。其目的在於通過保護白襪提高勞動意識,促進日常保潔,使學生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習慣,進而教育學生明白人與環境間的關係。

據悉,試運行第一天放學時,孩子們的白襪子都變得黑乎乎的,接下來幾天,孩子們開始思考怎樣讓襪子潔白如新,有的孩子把腳下墊一張餐巾紙,有的孩子課間不敢離開座位…… 保持襪子乾淨的目的可能達到了,但勞動教育的作用達到了嗎,不禁令人深思。

2020年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中小學必須開展的教育活動”。

回龍觀育新學校

“當前,全國大中小學校都在積極展開勞動教育,但很多勞動教育課程並沒有起到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作用”,回龍觀育新校區齊建敏主任指出,這是因爲往往只體現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外在形式,而較少挖掘勞動教育的內在“靈魂”,即缺少勞動教育的精神內核。勞動教育的靈魂應該是價值觀引領,而勞動教育最本質的應是學生勞動價值觀的確立,價值性教育並不好做。

齊主任認爲,學校裡有效的勞動教育要構建三個體系:

(1)明確的勞動教育目標體系,要有助於學生勞動意識的樹立,勞動技能的培養,勞動觀念的形成,勞動精神的傳承。

(2)完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要突出實踐的特點,要儘可能讓學生體驗過程

(3)構建家、校、社系統育人體系,發揮文化引導作用,發揮各自優勢作用,形成系統育人合力。

構建勞動教育三個體系

勞動教育要有價值引導

回龍觀育新學校,首先在挖掘學校的勞動資源上經過了一番仔細思考。在傳統的班級衛生區和責任區衛生之外,學校開闢了更多的校園勞動服務崗位和實踐陣地,如:學生自行車棚管理、學校大門口兩側共享單車管理、中午操場鍛鍊區域圍擋等管理、學校飲用水自動售貨機管理、午餐餐桶的回收管理等。

其中,經與食堂管理人員溝通,給學生提供食堂幫廚的勞動機會效果最好。

每個值周班級每天到學校食堂後廚蔬菜間進行摘菜等勞動。在這樣的特殊課堂上,學生到食堂和食堂師傅一起削土豆、扒洋蔥等,瞭解食堂工作的時長、內容,也可以瞭解當天所吃的食物的來源,統計剩餘的食物。

有學生反映,自己對食物有了珍惜的感情,不像原來那麼隨便地就將不愛吃的東西倒掉,有了節約意識。同時,也瞭解到後廚工作人員的辛苦,還學到了不少生活常識。

據齊主任介紹,學校裡有一名學生的家長就是食堂工作人員,而孩子因爲家長在食堂工作而感到非常自卑,甚至不願意讓同學們知道,對家長也十分不理解。

這很容易讓人想到閆妮張嘉譯出演的電視劇《少年派》中的一幕。青春期的女兒林妙妙指責自己的父親林大爲(張嘉譯出演)工作不體面(葬禮司儀),給自己丟臉:

林大爲你爲什麼要丟人現眼?

你還打算瞞着我啊,你知道我同學怎麼看我嗎?

我求求你,換個工作吧,哪怕送外賣,當門衛也行。

……

作爲媽媽的閆妮則說:“你爸不偷不搶,憑本事吃飯,丟你什麼人了?你憑什麼說他呀!”

林妙妙哭着說:“就憑他讓我在別人面前蒙羞了,讓我擡不起頭。”在女兒林妙妙面前,父親不體面的工作帶給了她壓力,這種壓力也困擾了她的人際交往。

在齊主任看來,只有行爲層面上的勞動體驗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幫廚勞動之外,學校利用升旗儀式、校會等時間請學校裡的優秀保安、保潔、食堂等工人師傅給師生們進行事蹟宣講,還教給學生們蔬菜種植等各領域的專業知識。讓學生認識到不同工作的內容和價值,引導學生對每一份工作報以尊敬,對每一個努力工作的個體都予以鼓勵。

慢慢地,這名學生的心理髮生了很大轉變,心態也變得陽光起來,願意跟同學們主動介紹自己的家長,以及家長的工作,並認同父母的付出和工作價值。

齊主任指出,勞動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容。勞動技能的掌握、勞動過程的體驗,僅是勞動教育的基本層面,不是全部也不是目的。學校還要通過與勞動相關的教育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勞動光榮的意識,勞動者平等的觀念。而且,後者更爲重要。

勞動教育與學科學習相融合

勞動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促進人的社會性發展的教育。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教育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促進德、智、體、美的發展有重要價值。

“我們校區提倡並踐行的勞動教育,首先是人的生存教育,然後是責任意識、適應性等人的社會性教育。勞動教育的本質就是,讓個體能夠健康、快樂地生存。所以,勞動教育的目標要能同時關照人的生存,又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回龍觀育新學校趙玉峰副校長進一步深刻地指出。

據齊主任介紹,回龍觀育新學校與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北京農機試驗站合作,建立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讓學生在真實的“田間地頭”走阡陌、識五穀,感受傳統農業文化,學習現代農業知識,瞭解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這樣的課程包含自然、社會、生活三個領域,涵蓋烹飪、蠟染、種植、採摘、農作物加工等多個實踐課程。高年級同學開設了釀玫瑰精華露、豆腐製作等專題課程,將化學生物學科知識與勞動教育進行有機結合。

“勞動教育對學科學習是有促進作用的”“勞動教育也是一種智育活動”,齊主任補充道。勞動本身是鍛鍊大腦執行能力的方法之一,比如學生模仿老師蠟染,學習烹飪等,不僅是對生活經驗的掌握和積累,還需要調用短期記憶能力,記住老師操作的方法和行動步驟。日常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活動場景,學生就可以進行錯誤監控,也就是比對學習到的內容和錯誤行爲之間的差別,然後提出調整建議或進行正確的行爲示範。這些最簡單的日常活動,都是大腦系統的鍛鍊活動。

同時,化學、生物的實驗操作,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所培養出的良好習慣,完全可以遷移應用到學科學習中,提升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這種“美好體驗”也能反過來強化勞動價值的認同,提升做人做事的品質和品位。

勞動教育要有社會意義

“勞動教育的價值不是抽象的,概念的,它要具有社會意義。”齊主任指出,除了與學科教學相融合,校區還與昌平區福利院聯繫,爲福利院的一些社會捐贈物品進行代售,所得貨款全部返還給福利院用來改善老人們的生活。

這樣的勞動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們看到勞動創造的真實的社會價值,無論是貨幣財富還是精神財富,都能真實地幫助他人更好地生活。勞動教育完成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的連接和體驗。這種服務他人、貢獻社會的勞動教育,也極大滿足了學生不同心理層次需求的構建,正面推動了學生的社會化發展。

與此同時,家庭中的勞動教育也不可或缺。家庭場景可以被視爲簡化的社會雛形,讓一個孩子把垃圾倒掉,整理好衣服,關心生病的父母或寵物,這些看似瑣碎甚至沒用的事情,越早開始越好。生活不是隻關於自己,不是隻關於自己當下的需要,個體只是整個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我是家裡的一分子,也是社會中的一分子。”孩子的社會化發展,家庭引導尤其關鍵。

齊主任對此表示高度認同,但“家長工作”並不容易做,更不容易做好。齊主任表示,有些家長不讓孩子在家做家務,一心學習就行。學校裡打掃衛生的活動,低年級家長甚至會自願申請來校替孩子完成。還有部分家長表示,在家管不了孩子勞動,把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和技能完全推給學校。

“學校的做法不外乎是利用家校溝通的機會,與家長建立共識。但我們的做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爲換了個角度。”齊主任稱,“我們也是通過家長學校、家校教育共同體的學習活動進行家校溝通交流的。但我們請來的是做醫生、做社區服務工作的家長來服務家長,並不是學校老師。家長向家長傳遞家庭勞動教育的理念和具體操作建議,提升家庭教育觀念和養育能力,家長之間更容易達成共識,接納度也更高。這樣一來,既與學校做到教育一致又能相互補充,這是我們回龍觀育新學校的做法。

勞動日誌

具體來說,低年級學段聘任家長輔導員,開展幫助學生“至少掌握一項勞動技能”的系列實踐活動,通過指導學生完成《我的勞動日誌》,鼓勵學生分享勞動收穫。高年級學生承包一項具體家務,家長和學生一起完成《家庭勞動責任崗實踐活動記錄表》和反饋表,細化勞動過程並分享體驗。

家務勞動是最簡單也是最直觀地能讓孩子看到,我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創造”出我想要的生活。屋子亂了可以收拾,餓了可以自己做飯,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卻往往能給一個人最大的生活勇氣。這種勞動教育的引領,是個體生命成長和發展的核心訴求,也是讓自身幸福的根本能力。

回龍觀育新學校 齊建敏主任

齊主任的講述是非常“生本”的,是充滿教育理想的,但具體工作,又透露出老教育人的踏實和智慧。“今天,我們培養孩子的勞動精神和勞動素質,實則就是培養一個合格的社會性的人。未來,在學生身上也一定會彰顯出來。”齊主任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