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物-上海姑娘毛尖

聽人描述毛尖文采,遠不如自己親身去讀一篇;不論耳聞過多少次毛尖的機靈有趣與反應快速,都不如與她同桌談上一席話。

這次,上海作家毛尖在臺出版新書《亂來》(印刻),她沒來臺北,但透過電話,也能感受到她風風火火的一張快嘴,體會她的這支健筆,如何掃遍上海灘

「因爲我說話速度快,常常搞得記者們很煩惱。」通話前,毛尖先如此招認。然而,在紙上鋒芒畢露的她,談起話起來卻很親切、謙虛,連被稱爲「作家」都趕忙推辭,自認「我小於這個名詞,只是個職業化寫作的人。」

毛尖從2001年起,長年在大陸及香港的《南方週末報》、《萬象》、《信報》等報紙刊物上寫專欄,近年也常受臺灣媒體邀稿,犀利爽辣的文風,讓人直呼過癮。《亂來》收錄上百篇她在《信報》的專欄文章,每篇不到1000字的短文,尤其適合她那抖包袱、說段子般的機靈才氣。用她的話說,專欄也更直接「和生活短兵相接」,「比起作家要寫得大,專欄作者則要反應快,像在一線作戰的游擊隊。」

因此,毛尖的文章在她的作家朋友孫甘露眼裡,是一種「小區保安式的視角」,她寫保安、寫家裡的阿姨(保姆)、寫看醫生要排多長的隊,「我喜歡用老百姓的角度,讓寫作平民化,這樣去迴應生活的問題。」

毛尖的專欄常能刺中時弊,卻又絕非嚴肅的,她曾說:「寫得好看,一直是我的追求,否則讀者不喜歡看,只是自個兒沉重。」

上海文壇陸灝小寶、孫甘露、陳村一票人,則成了毛尖文章中最精彩的「丑角」,個個被她熱乎乎調侃。評起大作家餘華她也不手軟,說《兄弟》出版時他極其自信的發言,「不太像一個沉寂十年的『老作家』的話,爲自己打滿分的姿態倒像少年作家說臺詞……說實話,讀了《兄弟》前兩章,餘華沒有鎮住我們。」她還說,監製2008奧運會,張藝謀應算是中國最佳人選,「好歹,他是中國數過最多錢的導演。」

問毛尖這幽默感怎麼來的?她支吾說不知道,「其他女作家都比我文雅娟秀,我卻總是在朋友間擔任亂說話的角色,也希望用好笑的文章作個斡旋,讓更多人看到笑後面的問題。」因此,她喜歡「潑辣聰明」的藝人小S,也就不奇怪了。

但嬉笑怒罵的背後,她認真澄清自己不是「亂來」,真是有使命感的,尤其目前在華東師範大學教書、6年前又升格媽媽,「現在已經不是書房中的寫作,而是到廣場的位置上對大衆發言。現在有了孩子,對社會公平的事更憤怒,因爲這是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將來要繼續生存的世界。」

坦言現在最煩惱的問題就是教育,比如中國社會猛烈的商業化進入了校園,生活的殘酷,讓他們再也沒有以前大學生浪漫和烏托邦的心情;政府爲了帶動房地產把學校遷到郊區,讓學生們住在荒郊野外;6歲的兒子還在讀大班同學們卻都去上補習班數學英語了……。這些,都是一星期上課兩天,一週寫3、4篇專欄的毛尖,希望在教學和寫作中熱火地點出來,併發揮一點影響力洞察與所見。

毛尖早年曾在《萬象》雜誌電影專欄,她透露今年8月將到哈佛大學進修一年,重拾電影研究。讀者可以期待,那原本該當正經沉靜的美國校園,屆時到了毛尖筆下,恐怕又是一連串說不完的,好聽好看的段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