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精選》二十世紀的安魂曲

阪本龍一。(圖/大塊文化提供)

這兩年和淺田(彰)來回寫郵件或見面時,我們經常談到二十世紀的世紀末,也是這個「千年」的世紀末,說到給二十世紀的安魂曲是必要的。我本來並沒有特別意識到二十世紀,已經有很多作曲家寫過安魂曲了不是嗎?莫札特寫過、威爾第寫過、佛瑞也寫了,我特別在意安魂曲,但沒關心鎮魂。不過,大約從兩年前開始,我涌起了不得不創作安魂曲的念頭。〈untitiled 01〉,雖然說薩伊或非洲危機是引信,但也是某種對二十世紀的音樂、藝術和文化的表態。想來也是安魂曲。

以我的情況,自己的音樂學習過程,和二十世紀的音樂發展過程是重疊的。

所以,二十世紀音樂,對自己的音樂來說,什麼是必要的?要繼承什麼以迎向二十一世紀?什麼是不需要的?我認爲現在必須重新洗牌。

二十世紀的終結

後藤人類的黃金時代是何時?

阪本到 一九七〇年代爲止。

後藤給出一個對新世紀的預言?

阪本必須償還二十世紀賒欠的帳。

二十世紀要結束了。「疑問」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愈滾愈大。衆多危機下,究竟人類能不能互助互救?

然而,曾經回答這個疑問的,創造了二十世紀的人們,即留下足跡的偉大政治家、文學家、電影導演,都已經不在了。

過濾器

我自己就是一種二十世紀音樂的過濾器。

無調性音樂(Atonal Music)、十二音列、電子音樂、序列音樂 12、接着是極簡音樂(Minimal Music),現代音樂終結於此。

在裡面,有些有趣的東西,也有無聊的東西。

對我來說,吸收需要的,不要的捨棄即可。極簡音樂、約翰.凱吉(John Cage) 13、李蓋悌(Ligeti György) 14全部都作爲片段進入了我的內在之中。

我的音樂 「單位」

好像,我聽音樂會只截取「某段聲響」的喜歡之處,接着不斷地加以重複。我想這也是一種浩室音樂。喜歡的「一瞬之聲」,像是荀白克(Arnold Schönberg) 15、安東尼奧.卡洛斯.裘賓(Antonio Carlos Jobim) 16、菲利普.葛拉斯(Phillip Glass) 17、貝多芬、史提芬.萊許(Stephen Reich)的音樂裡都有。那大概和我的音樂的最小單位有關。是音色嗎?有「小提琴的音色」的說法,和音其實也是音色喔。這個音疊加上這個音時創造出的聲響。當然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結構的感覺也是必要的,但對我來說佔第一優先順位的是「那一瞬間的聲響」。我一直聽着是不是出現了「好的聲響」,即使只有一瞬間,只要發出了「好的聲響」,就會一下子進入記憶裡。哪位作曲家哪首曲子的哪個部分有「好的聲響」,我是這樣記憶曲子的。那大概是我的音樂的最小單位。

(本文摘自《skmt:阪本龍一是誰》/大塊文化)

【內容簡介】

【反傳記,卻更爲靠近】

1996年,天才編輯後藤繁雄帶着1000個問題前往紐約採訪音樂藝術家阪本龍一,提問過程持續了兩年,後結集爲《skmt1》。三年之後,二人又展開了第二次對談,直到2006年結束並收入《skmt2》,整場對話足足進行了十年之久。二書集結成《skmt:阪本龍一是誰》一書。

「可以的話,直到最後,都想維持不定形的狀態。無論是思考或是生活,都不想維持一貫性。人生充滿了矛盾,其中尤以自己最不可信。」

本書集結了從1996年到2006年,十年間不間斷的採訪、對話,同時也收錄了阪本龍一的部分日記、隨心雜感、部落格文章等。與一般常見的自傳形式不同,全書均不見傳統的介紹、說明、評析;而是與之相反,一個個篇章往往從一個簡單的主題帶出,然後圍繞主題,如同朋友閒聊般,即興地步步深入其中。因此各章均相當零碎散落,卻又沿着阪本龍一自身的核心思想,巧妙地維持着連貫的一體性。正如後藤繁雄所言——「人是不斷持續運動的綜合有機體。」透過這些片段式的檔案與筆記,本書精準的記錄下不同時空中,爲人所熟知的阪本龍一。使讀者得以更靠近其創作脈絡與生命歷程外,同時更能發現未曾想像的阪本龍一之新面貌。可以說,本書每一篇章都以極爲深刻的方式,反覆叩問着「阪本龍一是誰」此命題。

【藝術千秋,人生朝露。skmt仍將繼續。 】

從世紀末到新世紀,二人的話題內容包羅萬有,由童年時代、音樂啓蒙、藝術養成,到時局變遷、戰爭、疫病,再到人類與死亡。這些林林總總的話題,無一不牽動阪本龍一對於創作的思考,以及他對於生命的反思。透過這場十年的對談,我們得以捕捉到阪本龍一所身置的每一個時代脈絡,從而更爲了解是何種環境構成當下的阪本龍一,以及出自其手筆的那些經典作品。

例如身處於二十世紀末的阪本龍一,受到伊朗空襲、海灣戰爭、後現代思潮的影響,對於「崩壞」與「共生」有了深刻的感悟及未解的疑問。進而採取迴歸過去的反思性態度,創作出樂迷們追棒至今的經典專輯《BTTB》;及後又創作出《Life》歌劇,以原子彈之父歐本海默在原子彈投下後的講話,作爲貫穿整部劇作的獨白。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因911事件及後續的影響,對於美國與自由民主產生失望和反思,在種種的困惑中創作出「裂痕式的音樂」,從而造就出《Chasm》專輯。對於阪本龍一對於音樂本質的思考,本書有着鉅細靡遺的展現,並同時與其時代脈絡與生活經驗緊密地扣連,相互對話。對於理解其創作思維,尤其晚期以極簡主義風格爲主導的作品,絕對是別有一番啓示。

「即使人類如此互相殺戮,鳥兒依舊悅耳鳴叫,天空依然美麗。同理,音樂應該也還存在吧?」

沉重的歷史與哲思外,就如教授一向給人的形象般,本書也不乏許多令人會心一笑的趣聞軼事。你是否能想像阪本龍一守在螢幕前沉迷韓劇的樣子?又或者青少年時期曾自稱「克勞德」,認真地以爲自己是德布西轉世,甚至在簽名本上練習華麗的簽名方法?甚至是《BTTB》的取名原由竟然只源自於「排列起來很對稱」這個簡單的想法。然而在記述這些詼諧趣事的同時,教授卻又會把我們引領到發人深省的主題上。觀賞韓劇的同時,又會不禁聯想到古日語的研究上,從而談論語言的互通性;「德布西轉世」的往事則是帶到音樂類型的國際性探討,甚至連與孩子渡假旅遊之際,也會對土地本身的殖民歷史有深切的反思。這些故事妙趣橫生之餘又耐人尋味,更爲豐富了我們對於阪本龍一的認識與想像。除了這些小故事外,本書更收錄瞭如與電子音樂家卡斯頓.尼古拉(Alva Noto)的巡演雜談、與導演貝託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的對話回憶錄、爲作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所舉辦的追悼會小記等。透過閱讀阪本龍一與這些不同領域的藝術家的合作追記,一方面可使讀者更爲全面地進入阪本龍一自身的創作世界,另一方面更能掌握到創作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從此掌握到創作背後所蘊含的文化脈動。

「我這個人,放着不管的話很容易變成「自己一個人也可以」的狀態,爲了治療這種行爲,我強烈希望他者的入侵。」

《skmt:阪本龍一是誰?》以其獨特的書寫策略,拉近了讀者與音樂大師——阪本龍一的距離,使得我們能以比起過往都更要靠近的方式,進一步打開對於他的認識。對於身處此時此刻的我們而言,重回1996,透過阪本龍一的視角,跟隨其足跡,步步走過長達十年的旅程,看見那些餘音繚繞的經典名作背後的創作歷程,以及那永不止步,永遠思考着「我能做些甚麼」的阪本龍一,無疑是延續其思想的最好方式。

【作者簡介】

阪本龍一

音樂家,1952-2023。曾爲日本前衛電子樂團Y M O的一員, 一九八三年樂團解散後開始個人音樂生涯。參與演出及配樂的電影《俘虜》(1983)獲得英國影視學院最佳電影配樂,以《末代皇帝》(1987)電影配樂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獎。

後藤繁雄

編輯,一九五四年生。主要著作爲 《獨特老人》(築摩書房)。

【譯者簡介】

高彩雯

臺灣大學中文系、中文所畢業,東京大學亞洲文化専攻博士課程修畢。現爲中日文譯者。近期譯作有《臺南日式建築紀行》(鯨嶼出版)、《日本民藝與手工藝》(日出)、《先養狗⋯⋯然後,養了貓。》(大塊),共着《水水蘭陽,百年電火》等書。

譯稿賜教及工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skmt:阪本龍一是誰》/大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