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了不給孩子報班,爲何又反悔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身爲一名“85後”,我一度認爲中小學減負這事兒和我沒什麼關係。但當自家孩子今年9月就讀小學後,我開始關注各種談教育減負的文章。自打孩子上學起,每週末、原本和孩子的相處時光基本都被課外班和寫作業佔據。幼兒園時父慈子孝的玩耍互動,變成了如今學習桌旁的雞飛狗跳。

我經常跟孩子講起我的小學時代。那時候,每天晚飯前的時間,就足夠完成當天的作業。飯後我便跑到村裡小夥伴一起玩耍。

說實話,孩子現在的學校作業比我小時候確實少了很多。據我觀察,課業負擔重,主要責任不在老師,而來自家長的焦慮。

孩子讀幼兒園小班時,我就在家“約法三章”,不上課外班,讓孩子享受成長的快樂。可一年後,我就被自己“打臉”了。

幼兒園門外接孩子的家長們,總會討論誰家孩子上了什麼班;同事朋友的孩子,有的還沒上幼兒園就讀了早教班;就連城市廣告牌、推廣課程騷擾電話,也在不斷提醒我,別的孩子已經起跑了,別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身處這種焦慮的氛圍,想不焦慮很難。再三思索,我給孩子報了第一個課外班。

當了家長,我才發現,想淡定地培養孩子並不容易。這種焦慮不是哪個人、哪一區域獨有的,而是普遍性的。

說實話,有些家長,是出於焦慮心理報課外班。而更多的家長報班是被教育減負政策“逼”的。

現在小學三點半就放學了,雙職工家長想去接孩子,除了翹班或早退別無選擇。據我觀察,一般單位六點下班,如果不早退去接孩子,就只能把他“送”給“小飯桌”或託管班。

眼下減負的主要手段,是減少學生在校時間。雖然有一定合理性,卻給雙職工家長添了不少困難,家長很難叫好。

另外,現在的減負,從數據上來看,確實效果明顯,但家長的獲得感卻沒有明顯提升。

學校減了時間,其他地方肯定就得加上。教育的事,學校不做,就只能家長做,而家長時間精力又不夠,就只能讓培訓機構做。

高喊減負口號誰都會,但要讓學生、家長從教育減負中有更多獲得感,並不容易。希望相關部門能多考慮減負政策的可操作性、統籌考慮學生在校時長,讓學生真正從減負政策中獲益。(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