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古今 向海而生夢想惟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與今天

(原標題絲路古今 向海而生夢想惟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與今天)

向海而生,是一種探索的勇氣,一種開放的膽魄,一種通達的夢想。

世界史上,恐怕再沒有一條航路,像海上絲綢之路那樣,用千年丈量時光,用萬里丈量跨度,歷久彌新。

千百年來,她是漁人賴以生存的生命線,是商人跨海營生的大商道,是信徒追尋經典的朝聖路,是使者交流文明的舞臺。今天,海上絲路正書寫新的篇章,秉承共同的夢想和信念,通達無遠弗屆的文明坦途,開啓跨越疆域的心靈對話,書寫休慼與共的逐夢傳奇

尋蹤兩萬裡,縱覽兩千年。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是海上絲綢之路得以生生不息的基因。在基因傳承中,歷史與今天不期而遇。

絲路之美,美在和平、和諧

1955年萬隆會議後僅1個月,印度尼西亞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訪華。在北京的首場講話中,他就用海上絲路的“美好”作爲論述兩國友好的“引子”。

“自從中國具有冒險精神的遠洋帆船第一次開通了兩國間的航路以來……這個古老的國家發出她的文化影響,這種影響對於亞洲的許多文明曾有過美好的作用。”

遠洋帆船第一次冒險的情形已無法考證。但可確認的是,海上絲綢之路上,中國古人們從未憑藉當時最先進的造船與航海技術去佔領或掠奪,而是把先進的技術、經驗、理念捎到遠方。這種“美好的作用”,吸引着海外使者涉洋來華,書寫了一段段友好交流佳話。

就在本月,3艘仿古木船馬尼拉灣啓航前往中國,數十名菲律賓人用這種方式重溫古代絲路上一幕重大外交活動。600年前,位於今天菲律賓南部的蘇祿國王就是乘坐這樣的木船從海上來華,並與明朝永樂皇帝結下深厚友誼。600年後的今天,蘇祿王留在中國山東的後裔們,仍在悉心守護蘇祿王墓與傳統中菲和平友好

蘇祿王訪華前後,渤泥(今文萊)王、滿剌加(今馬六甲)王、古麻剌朗(今棉蘭老)王等10多位國王接踵訪華。明廷與這些國家結下深厚友誼,還用外交智慧幫助他們化解地緣危機。如,朱元璋曾派福建官員沈秩出使渤泥,消除了闍婆國(今爪哇)吞併渤泥的野心。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消弭了滿剌加與爪哇之間的紛爭;第七次下西洋時,專程繞道阿瑜陀耶(今泰國),說服其免除了對滿剌加的重賦

絲路之盛,盛於通達、開放

途徑阡陌,江河海洋。漢語對水陸通道細緻分類的背後,是古人對順暢溝通的渴望,是海不揚波、通達世界的夢想。因爲渴望通達,秦漢古船沿中南半島東岸駛入暹羅灣、橫跨克拉地峽遠涉印度洋,留下海絲航路的早期記錄。

在今天新海絲路上,通達有了新的座標:中老鐵路、中緬油氣管道、孟加拉國帕德瑪大橋、馬來西亞檳城跨海大橋、瓜達爾港、科倫坡港……新海絲路上,通達也有了新的內涵: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

歷史上,通達始終是開放的產物,也始終是開放的推力。海上絲路發展中的幾次大繁榮,都與當時中國的對外開放息息相關。漢武帝鑿空西域、放舶南海,讓海上絲路走向印度洋乃至更遠的地方;盛唐大開放,直接推動廣州等南方港口的興起;有宋一代,中國的造船、羅盤、造紙、制瓷等先進技術和物品在海絲沿線分享和傳播;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是外交活動,更是商業和文化的大交流。

唐末五代,占城稻東南亞引入福建沿海,至宋代推廣全國;千年之後,中國技術和標準在老撾等地推動當地稻作快速發展。三國兩晉,中國古代名醫遠赴東南亞醫治疾患,將中醫藥學傳入南洋;千年之後,數百種沿海絲而來的“海藥”已經成爲中醫寶典中重要組成,廣爲使用。

正是同樣對於開放和通達的追求,讓古今海絲路上許多傳奇故事遙相呼應、兩心相契。絲路故事,早已融入世界的記憶,成爲共同的精神財富。

絲路之智,源於互鑑、共享

300年前,薩克森(今德國東部)選帝奧古斯都一世用600名精銳士兵交換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收藏的中國瓷器。300年後,奧古斯都一世治下的邁森小鎮已成爲享譽歐洲的“瓷都”,精美的德國青花瓷返銷到中國,勾畫出一段穿越時空的青花情緣。

當交趾(今越南北部)人阮安在北京城參與設計紫禁城三大殿、九城門時,他不會想到:數百年之後,自己的設計會被複制到越南順化,成就了現在的世界文化遺產順化古城。今天,中國設計師的東方建築理念,成就了老撾國際會議中心、斯里蘭卡紀念班達拉奈克國際會議大廈等地標建築。

集衆力,天塹變通途匯衆智,天下共美之。互學互鑑、分享共享,本身就是絲路智慧。兩千年時光中,這種匯衆智、齊分享,恰是絲路魅力所在。

明初,沿着海上絲路,近萬名外國留學生在南京國子監求學,其中很多人歸國後受到重用,如金濤返回高麗後官拜國相。今天,大批中國志願者走出國門,用“快樂漢語”傳播着中國新文化、東方新智慧。

沿着海上絲路,中國古代航海術曾指引外國水手尋找航向。今天,中國的北斗衛星正在泰國搭建地球空間災害監測、評估與預警系統,在斯里蘭卡等地助力當地國土測繪、海洋漁業、智慧城市的發展。

絲路之利,發於兼利、共贏

新絲路,讓夢想不再遙不可及。

印度企業家沙瑪怎麼也沒有想到,中國技術會讓他的企業一躍成爲全球第三大電子錢包。中國“螞蟻金服”的電子支付技術讓沙瑪的Paytm公司用戶數井噴到2.2億,使他成爲業界“大佬”。

中國企業走進老撾,讓從事稻米育種研究的“老撾袁隆平”普達萊博士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稻田產量和稻米質量,改寫了老撾大米零出口的歷史。普達萊感慨,“是 一帶一路 讓我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新絲路,讓夢想惠及每一個角落。“智慧口岸”讓廣西中越邊境越來越多以“扛包”運貨爲生的邊民結束肩扛、車推的打散工模式,分享智能操控口岸物流帶來的新機遇。

1300多年前,唐高僧義淨由海上絲路赴印度取經,返回時在蘇門答臘翻譯佛經,卻發現那裡還沒有紙張。幾百年後,中國造紙術廣泛傳入東南亞,很多華人成爲當地造紙行業的翹楚。到了今天,印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已然成爲全球造紙業的重要一環。

一頁紙,輕如鴻毛,卻承載和書寫着沉甸甸的夢想。正是許許多多個人的夢、家族的夢、行業的夢、國家的夢,凝聚在一起,成爲海上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向海而生,夢想惟新。

記者:凌朔馮武

新媒體編輯:郝方甲楊思琪

(原標題:絲路古今 向海而生 夢想惟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與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