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動7次手術切2公斤臉部腫瘤 堅強媽媽:我只想陪女兒長大

▲林欣榮院長醫療團隊祝福琳琳變臉成功。(圖/記者蕭可正翻攝)

記者蕭可正/花蓮報導

「那時的我是看不到希望」來自馬來西亞的琳琳,5年來卻深受惡性腫瘤皮膚纖維肉瘤」所苦。2018年底跨海到臺灣尋一線生機,在花蓮慈濟醫院經歷3個多月7次手術的治療,琳琳的左臉外觀越來越平整自然。4月19日上午,在院方人員陪同下,召開記者會,宣佈這項喜訊

出席人員包括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副院長陳培榕、吳彬安、何宗融外科醫學發展中心主任賴鴻緒、整形暨重建外科主任李俊達、吳孟熹醫師眼科部主任李原傑陳南詩醫師、麻醉部醫師王顥瑾護理部主任鍾惠君社服室副主任顏惠美及國際醫學中心團隊等。

▲琳琳(右)送卡片感謝醫療團隊,由陳培榕副院長(中)整形暨重建外科主任李俊達(左)代表領謝卡。(圖/記者蕭可正翻攝)

正值青春年華28歲的琳琳,5年前第一次發病,在當地醫院歷經4次的腫瘤切除手術與放射線治療後,沒想到隔年又再度復發,琳琳的媽媽表示,當地醫生說「不能治了」,而且若要手術摘除腫瘤就會影響左眼視力,讓琳琳對治療失去了信心。直到後來,琳琳抱持着「想陪伴女兒長大」的心願,才鼓起勇氣跨海來到花蓮慈院求醫,

「很感謝花蓮慈院的醫療團隊、我的家人、馬來西亞家鄉的愛心人士、慈濟志工,以及所有幫助過我的人,變了一張臉,我也獲得重生」琳琳切下象徵重生的生日蛋糕並送上感謝卡片,經過三個月多的治療,左臉外觀越來越平整自然,心情也開朗了起來。一直照顧琳琳的媽媽說,現在看到女兒恢復的這麼好,話變多了還會笑,很感謝所有的醫療團隊。琳琳的妹妹感動的說,姊姊從來都不會喊痛,她都說她重生了,而且看到姊姊到醫院之前連走路都有問題,現在不只可以走路還能跑步,要不是醫療團隊,現在就看不到姊姊了。

▲琳琳腫瘤電腦斷層照。(圖/記者蕭可正翻攝)

原來當時在第二次發病時,琳琳臉上的腫瘤如吹氣球般,越長越快、越長越大、越長越多,大小不一的腫瘤分佈在左臉、左額還覆蓋住左眼,腫瘤延伸至右眼頭,其中三顆腫瘤如拳頭大,最大顆如壘球般大甚至垂在下巴外,還會時不時的滲血,導致她的身體越來越虛弱,無法自己走路,外觀的改變也讓她自卑不敢出門。

在馬來西亞當地慈濟志工的協助下,2018年12月24日抵達花蓮慈院求醫,醫療團隊隨即安排琳琳X光及電腦斷層掃描(CT) 、全身正子電腦斷層造影(PET/ CT),檢查臉上腫瘤的血管分佈及惡性腫瘤是否有轉移的情形。整形暨重建外科主任李俊達說,琳琳的右鼻骨頭已經被腫瘤侵蝕,而左側的巨大腫瘤局部已經壞死,並有異味,感染指數高,必須立即治療,若是再晚一點治療的話,可能因爲感染嚴重導致敗血症而危及生命。

▲琳琳去年底抵達花蓮慈院時的術前腫瘤狀況。(圖/記者蕭可正翻攝)

在林欣榮院長的召集下,由耳鼻喉科、整形暨重建外科、眼科、麻醉部、護理部等醫護團隊共同制定醫療計劃,爲琳琳進行腫瘤移除及皮瓣重建等手術。因爲琳琳臉部腫瘤很大,麻醉部多次討論並擬定麻醉劑畫評估,在手術時謹慎監控,讓手術順利進行。耳鼻喉科陳培榕副院長表示,文獻上沒有看過這麼大顆的臉部腫瘤,好在腫瘤只侷限在皮膚,癌細胞並未轉移到顏面骨頭。術中較困難的部分是巨大腫瘤出血狀況很難控制,需先移除最下方遮住脖子的腫瘤,再使用血管帶束縛外頸動脈減少出血量

李俊達主任指出,爲了移除腫瘤,將琳琳的額頭、左臉、鼻頭上方等部位皮瓣都切除,再使用左手臂皮瓣、左大腿、左側鼠蹊部、右大腿皮瓣、口腔黏膜,分別重建額頭、左臉頰、左眼結膜、右眼皮等部位。第一次腫瘤移除及皮瓣重建手術經歷13小時,在5個團隊的接力下,順利移除近2公斤的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