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養蠶場活化大改造 社會勞動人協助清理環境

臺東關山鎮「傳藝風華再現-養蠶活化大改造」社會勞動專案,10多名社會勞動人進行改造前的環境清理。(圖臺東地檢署提供 下同)

記者兆麟/臺東報導

臺東縣關山鎮公所結合臺東地檢署辦理「傳藝風華再現-養蠶場活化大改造」社會勞動專案,總計10多名社會勞動人在現場進進出出、忙裡忙外,爲活化計劃進行改造前的環境清理。

位於臺東縣關山鎮米國學校旁的公有養蠶場,前身是臺灣省農林廳蠶業改良場臺東工作站,近年因產業結構變遷,蠶改場已荒廢數年。

臺東地檢署王文德檢察長特率領主任觀護人陳素玉、觀護人張雅雯及多位觀護佐理員到現場勉勵社會勞動人。王文德表示,透過社會勞動專案,讓社會勞動人實際參與社區活化、改造,是相當有意義活動。社勞人貢獻一己之力,讓勞動汗水成爲有價值的付出,不僅重塑關懷社會形象,更有助於順利復歸社區。

蠶業改良場位於花東縱谷平原南段的核心區,也是縱谷區的交通樞紐,過去聚落的發展及開墾留下許多人文史蹟記錄,是關山鎮傳藝延續與觀光發展的珍貴資產

關山鎮戴文達鎮長在現場也表示,要將這裡規劃發展成爲文創旅遊、休閒觀光的實體場域;並整合傳統技藝師傅及相關業者,提供活化再生的養蠶場舊有建物及周遭土地營造優質展示平臺,讓傳統技藝、文化在此展示推廣並得以傳承。

王文德檢察長同時也指出,建物與土地因長期荒廢,內外堆積許多垃圾雜草叢生、環境髒亂、蚊蠅滋生、建物也漸毀壞,這種破窗效應,最易形成治安死角。地檢署配合關山鎮公所計劃,提供10多名社會勞動人,清理垃圾、砍除雜草、整修花木,養蠶場周遭環境明顯改善

由此可見,社會勞動人沒有入監執行,在圍牆外服勞動役,不但兼顧家庭與工作,又可以回饋社區鄉里,這不但是三贏政策,更是柔性司法的具體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