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鐵想企業化 投資人才是第一步

臺鐵想要企業化公司化,要先學着把眼光放遠、投資人才。(本報資料照片

聯合大地公司掩護東新營造浮報工程進度,再度讓外界看到臺鐵另一項沉痾,平平是鐵道工程,大案交由鐵道局規畫小案留給臺鐵吃下。但臺鐵不只第一線的運工機電缺人,重要的工程發包也是大洞,工程遍佈全臺,許多單位承辦人卻不熟悉發包,爲應付上級只能採最低價標,導致工程品質低落,這也是總體檢144項改善建議無法呈現的體質問題

臺鐵內部不乏專業人才,但遇到工程發包,不只要懂《採購法》,可能還要懂得《勞基法》、環保相關法規等,人才培養需要相當時間,然而隨着資深員工退休,新進人員銜接不上,人才坑洞越來越大。

臺鐵工程主要分爲最有利標與最低價標,若選擇最有利標,臺鐵承辦人得去評估廠商背景、使用工法、其他作品成績等各種指標,還得寫份報告說明理由,事後還有可能被未得標廠商反咬誣陷。

相比之下,採用最低價標對承辦單位最省事價格攤開一翻兩瞪眼,誰價格低誰搶下,工程品質低落自然不難想像

近年國內大型工程多,加上前瞻計劃投入,各處都在高薪工人,大型建設公司吃下大案,像臺鐵邊坡整治這種小案,往往淪落到不求品質,只求有人願意做。

交通部不是沒有專業人員懂鐵道工程、懂發包,鐵道局內有的是人才,知道怎麼計劃、怎麼做、怎麼顧品質,但鐵道局只負責大案,例如動輒百億元的立體化工程、高鐵延伸等,小案留給臺鐵自行負責。

那把臺鐵工程都交給鐵道局,這樣就夠了嗎?其實不然,當工程不斷外包核心技術掌握在外部廠商手上,臺鐵註定永遠被人掐着脖子。養一批專業工程人員絕對不便宜,但人才屬於長遠投資,政府想讓臺鐵企業化或公司化,自己要先學着把眼光放遠,做點長期投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