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危險妊娠率攀升 出生嬰不足1500公克 腦麻風險增20倍

隨着產婦高齡趨勢,高危險妊娠發生率攀升,醫師預警,若出生嬰不足1500公克,腦麻風險增20倍。(示意圖/Shutterstock)

高危險妊娠的發生率隨着臺灣產婦高齡化的趨勢逐步增加,每10位孕婦就有1位屬於高危險妊娠。婦產科醫師指出,「高危險妊娠」是指懷孕過程中,母體胎兒潛在性危險,可能會造成胎兒異常、損傷或死亡,或影響母親的健康與生命的安全。「高危險妊娠」特別會造成胎兒早產體重過輕、先天腦部發育不良、呼吸窘迫缺氧等等。因此腦性麻痹的併發症發生機率也大幅提升。根據研究新生兒體重低於1,500公克,腦麻風險提高20倍,出生缺氧者更提高爲250倍。

腦性麻痹是早產、缺氧常見的後遺症之一,發生機率約千分之2左右。目前對於腦性麻痹在新生兒時多采取支持性療法,之後儘早接受早期復健療育,尚未有真正有效、直接的治療方式美國杜克大學長期針對腦部傷害造成的腦性麻痹臨牀研究發現,「細胞療法」是1種新的、有效的治療方式,若能把握出生72小時內使用臍帶回輸治療,病情可望獲得改善。

●高危險妊娠不只影響母體 胎兒腦麻與缺氧風險極高

婦產科專家王炯琅院長表示,高危險妊娠好發於高齡(35歲以上)、體重過重或媽媽本身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紅斑狼瘡等)、內分泌疾病(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心臟病等)、肝炎腎臟病氣喘癲癇傳染性疾病以及多胞胎懷孕等等。

一旦發生,對母體容易併發子癲前症肺水腫肝功能異常,甚至腎衰竭等;而寶寶則可能面臨生長異常,生長遲滯、羊水量過少或過多、器官發育不良、出生體重過輕、缺氧等異常狀況

高危險妊娠的孕婦,若經醫師評估胎兒已經不適合繼續在母體內發育,醫師會建議終止妊娠提早生產,而被迫提前出生的早產兒,多半會因爲肺部尚未發育成熟,無法自主呼吸,必須仰賴呼吸器治療;也可能發生視網膜病變,甚至有視力障礙、視網膜剝離(全盲)、青光眼的風險。

另外極低體重的早產兒也容易發生聽力障礙。最後,因爲早產兒的腦部組織仍不成熟,容易出現腦室內出血、周腦室白質軟化症、缺氧、窒息等狀況,這些都會損傷腦部的中樞神經,甚至造成「腦性麻痹」。

●美國覈准幹細胞治療腦麻臨牀 臍帶血是重要醫療資源

針對幹細胞治療腦性麻痹,目前美國FDA已覈准超過27個臨牀實驗。其中最知名研究來自美國杜克大學庫茲柏醫師(Dr. Joanne Kurtzberg),研究項目包含自體臍帶血幹細胞治療與異體臍帶血幹細胞治療。臨牀結果證實,無論是自體或異體的臍帶血治療,對於受試病童肢體功能的改善皆有顯著提升,且副作用小,具有高度安全性。

在臺灣,出生10個月即被診斷爲重度腦性麻痹的王小弟,出生時幸運地儲存臍帶血幹細胞,後來在臺灣醫療團隊、美國杜克醫學中心與民間生物科技科研團隊,三方攜手合作下,接受自體臍帶血治療,治療後3個月肢體動作即大有進步,成爲亞洲首例以臍帶血回輸治療腦麻的個案。

王炯琅醫師認爲,新生兒臍帶血是再生醫學中相當重要的細胞治療資源,過去30年國際間持續進行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治療的相關研究,證實對於腦性麻痹以運動障礙爲主的神經發展性損傷疾病,改善狀況非常顯著。

特管辦法開放細胞治療適應症 爲腦性麻痹病童帶來福音

王炯琅院長說,對於高危險妊娠,若意外有早產、腦傷、腦麻等情形,現在醫療很進步,父母也希望能讓寶寶接受更好的治療,目前幹細胞是前瞻突破性的治療技術。新生兒臍帶血、臍帶、羊膜、胎盤都是非常珍貴的新生兒幹細胞來源,生產時若有機會規劃存下,是對未來健康風險的一大保障。

衛福部今年2月修正的「特管辦法」,逐步開放異體細胞治療適應症的臨牀計劃申請,未來治療計劃經審覈通過後,將使更多腦性麻痹患者受惠。

最後,王炯琅院長呼籲,如有家族遺傳史者,由遺傳諮詢醫師做詳細諮詢,必要時接受染色體及基因檢測等遺傳診斷。懷孕後透過抽血檢測、高層次超音波檢查,搭配孕婦年齡、體重、胎次和測量血壓與定期的產檢,監測自己與寶寶的狀況,配合產前正確診斷,加上產前產後適當治療,絕大多數高危險妊娠的孕產婦還是可以確保母子平安,迎接新生命加入家族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