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愛說「不好意思」癡迷於道歉? BBC分析:謙虛又害羞

▲ BBC分析,「不好意思」文化代表臺灣人的謙虛和害羞。(圖/示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臺灣人經常將「不好意思」掛在嘴邊,這個萬能詞語可以用於向人道歉、呼叫服務生,或是表達令人害羞的事。英國BBC撰文介紹這個獨特的語言文化,作者阮蕾(Leslie Nguyen-Okwu)以「不停道歉的島嶼」(The island that never stops apologising)爲標題指出,探究「不好意思」一詞能一窺臺灣深厚的禮儀。對於不瞭解的人來說,臺灣似乎是「全世界最癡迷於道歉的國家」,但其實「不好意思」文化代表了臺灣人的謙虛和害羞。

文中提到,臺灣人說「不好意思」的速度很快,幾乎是黏在一起的。而翻譯「不好意思」一詞挺困難的,與西方「對不起」、「抱歉」(sorry)的概念相比,「不好意思」所包含的是更廣泛的社交禮節,它可以是一種情緒、一種感覺、一項行爲準則,或是貫穿臺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專家指出,臺灣人說「不好意思」的起源,與日本殖民歷史及儒家思想有關

臺師大教授李勤岸受BBC訪問時表示,日治時期和儒家思想對臺灣形成「道歉文化」有深遠的影響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張嘉如受訪時則說,臺灣在口語上很有禮貌,「我們打斷別人或尋求幫忙時,會使用這句話,甚至可以用它開啓對話。」

作者阮蕾指出,在臺北捷運,可以聽到此起彼落的「不好意思」;走進教室,能聽見學生問題時,以「不好意思」開頭,口吻中帶有一絲絲虧欠和感激之情;打開一封e-mail,「不好意思」也經常出現在第一句,代表「打擾您了」等意味;而如果收到親戚禮物,很多人也會說「不好意思」讓對方破費了。

▼ 探究「不好意思」一詞能一窺臺灣深厚的禮儀。(圖/示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