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從南京到高淳,探訪江南古鎮背後的文脈

高淳老街。(作者提供)

江南好,多在於溫婉的水鄉,水成河、水成湖、水也成了一座城,名喚「高淳」。高淳區,因高淳古鎮而得名,即曾經的淳溪鎮,從南京市區出發,轉三趟地鐵,車程大約2小時,抵達南京後花園之一的高淳。

南京地鐵S9號線,又稱「寧高線」,顧名思義就是鏈接南京與高淳的一條動脈。S9號線橫穿有「天空之鏡」美名的石臼湖,在七、八月份豐水期的時候,這片大湖成了天空所獨有的一面鏡子。寬廣的湖面與天空連成一線,地鐵經過這段路線時,還會故意放慢車速,讓乘客多欣賞「湖天一色」的景緻。

高淳老街是淳溪古鎮的主要商貿街道,始建於明朝。更早的歷史則可以追溯至宋朝時建立的街市,已有900餘年的歷史,是江蘇省保存最爲完好的明清古街之一。在古鎮路口處,立着的牌坊寫着「金陵第一古街」。因爲是古商業街,高淳老街的房屋大多是前店後宅,自家樓下就是門店,店主就住在後面的屋子。

因爲是古商業街,高淳老街的房屋大多是前店後宅,自家樓下就是門店,店主就住在後面的屋子。(作者提供)

桃檐斗拱、木排門板、鏤花窗格、馬頭火牆、蝴蝶小瓦等建築特色,保留典型的江南風格的同時又揉進了徽派風格。這類的古街都有道特別的風景線,就是在開店與打樣的時候,店家會依次的裝卸木排門板,而且每道門板都有按次序的編號,排列整齊後就成爲一道嚴絲合縫的木牆。

在老街上分佈着幾個文化景點:關王廟、高淳民俗館、楊廳、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高淳民俗表演館、新四軍駐高淳辦事處舊址、乾隆古井、耶穌教堂遺址等九處景點。其中高淳民俗館、辦事處舊址、楊廳需要門票。可以單獨購票,也可以選擇聯票,聯票還是比較划算的,在這三個景點都能直接買到聯票,但聯票只能當天有效,也就是一天內要逛完三個收費景點。

關公廟。(作者提供)

關公廟,位於老街前半段,是一間道教廟宇,同時供奉着道教神祇與關公。前殿爲「拜殿」,供奉的是關羽未封帝前的武像,後殿爲「春秋樓」,安置着關公神像,左右陪祀關平與周倉。在參拜時最有趣的部分實屬門外的對聯,句句都「正義凌然」,「期寸心無愧,不拜無妨;興百善有緣,纔來此地」。短短几句就讓人打消向關公祈求的念頭,一介忠義英魂,不是讓我們祈求世俗願望的。

高淳民俗館,位於老街最尾端。在民俗館二樓,展示着高淳地區百姓風俗文化的縮影。因爲山川河道分佈的自然分界線,讓高淳地區的風俗有自己別樣的故事,甚至高淳話也保留了古漢語的發音。在多樣的民俗中,其中較爲知名的有「跳五猖」及「東壩大馬燈」。

跳五猖是古代舉行神靈出巡活動的祭祀舞蹈,起源於西周,原爲古代宮廷儺舞,流入民間演化成跳五猖民間舞蹈。在現代社會,漢族的民間舞蹈中已經非常罕見,跳五猖是原生態儺舞的活化石。從唐代起,跳五猖已在椏溪韓城村一帶流傳,每逢廟會要進行表演,他們世代傳承,至今仍然保留原始古樸的風貌。

五猖即東、西、南、北、中(青、赤、白、黑、黃)五方之神,意在降妖除魔,保五方平安。跳五猖的表演威嚴、雄壯。表演者頭帶猖神面具,着神袍,扮五位猖神。加入土地神、城隍、僧人、道士、武士等不同元素。五猖神,手執雙刀,作巡視狀出場,朝拜四方,舒臂擡腿,手舞足蹈,碎步穿插,佈列各種陣形。黃面猖神居中,青、赤、白、黑猖神圍聚收場。舞蹈動作粗獷奔放,伴有儀仗隊、旗旛隊,音樂用民間小調,配樂上敲鑼打鼓及嗩吶、長喇叭等吹奏樂器助陣。全體出遊的場面非常壯觀、熱鬧。

大馬燈起源於唐朝。(作者提供)

大馬燈起源於唐朝,盛行於明清,目前仍在高淳東壩、固城兩地流傳。大馬燈在造型上比一般馬燈的道具馬更高大,是由兩人組合表演一匹馬。前面一人戴道具扮馬頭,後面一人扮演馬身,藏在道具服裡,彎腰緊抓前面人的腰帶。兩個扮馬人都要熟悉真馬的性情、動作。其次是苦練馬步功夫,馬在行走時,演馬首的起左步,演馬身就要跟右步。兩人四條腿左右交差,亦步亦趨,緊密配合,才能把假馬演得逼真神氣。

民俗館還有更多非遺及當地文化的介紹,除了少部分視頻資料外,大部分都是實物靜態展,展板講解詳細,展示道具也很逼真,是瞭解地方特色文化的綜合載體。

高淳,在抗日戰爭時期,作爲重要的一線,當時新四軍一支隊司令員陳毅,曾受令來到高淳進行抗日活動,在抵達時,留下了《東征初抵高淳》的七言絕句。在高淳老街上有着當時的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及新四軍駐高淳辦事處舊址。一邊展示着當時新四軍入駐高淳的歷史;一邊記錄者高淳地區抗日的情況。兩邊綜合起來便讓人對於那段水深火熱的歷史有了粗淺的瞭解。司令部位於老街主幹道上的吳家祠堂,整體挑高建築,第一進展示當時新四軍來到高淳的詳細情況,第二進則是吳家的議事廳,隨後便是一座老戲臺。辦事處則隱身在旁邊的小巷中,需要靠路標找尋。

江南好,豐饒的不只物產,還有豐厚的人文歷史。古街小巷,當年的車馬換成遊人,小巷依舊在,留給時間與遊人,用走過的腳印,續譜老街的歷史。(Miguel/現居南京)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