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江南小城與臺灣的文化情緣

逢年過節熱鬧的宜興大覺寺。(作者提供)

十月,雨過初晴的武漢,水氣氤氳,熹微的陽光帶着一庭落桂的馥雅悄然鋪滿了屋舍。驚鴻一瞥間,一種故園獨有的溫潤多汁洋溢於案前,將我帶回那座江南小城的曾經。

我出生於江蘇宜興,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小城,秀雅而保守,如同一位深藏閨中的江南女子,舉手投足間吐露着欲說還休的溫婉。然而就在這座平凡小城的歲月變遷中,我卻深刻地感受到兩岸同胞的親誼,也因此觸發了我對兩岸文化交流的思考。

大覺寺臺灣小吃

在這座小城的西南一隅,峰巒罅隙中隱戳間依稀可見一片黃瓦朱甍的佛寺寶剎。這便是各地佛子嚮往朝臨的佛教聖地之一,佛光山祖庭宜興大覺寺。民國初年,當代臺灣著名高僧星雲大師曾在此主持寺務,併兼任當地小學校長。星雲大師於上世紀末得以重返大陸禮祖,並在家鄉政府的支持下,易址重修大覺寺。自2007年開山後,宜興大覺寺以不收門票的創舉正式對外開放,以佛教作爲觸媒,給兩岸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個更爲高效便捷的途徑,短短數年就吸引了衆多海峽兩岸的觀光客前來參訪旅遊。

大覺寺每年還會舉辦國際素食文化暨綠色生活名品博覽會,在活動的展位上彙集了層出不窮的臺灣特色小吃,讓來參訪的遊客在這個遠離城鎮被茂林修竹包裹着的樓臺廟宇間即可享受到美味地道的臺灣美食,接觸到豐富多元的臺灣文化。今年,宜興將茶禪文化融入博覽會,賦予博覽會更多的文化內涵。

在臺灣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大力提倡下,博覽會至今已連續舉辦七屆,累計接待遊客超百萬;而家鄉與臺灣的經貿文化交流和合作也日趨廣泛。

然而我的家鄉與臺灣的情緣並沒有就此打住。

如果說大覺寺和素食節讓「陶都」宜興將茶文化與禪文化完美結合,那麼,宜興的紫砂壺產業在對外開放、兩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宜興的丁蜀鎮是孕育紫砂文化的搖籃。七千多年的製陶史給丁蜀的古南老街留下深刻印記,在我的童年時代,行走在由青石板鋪砌而成的路面上,你會發現街角巷末隱藏着一間間陶藝作坊。倘若小扣柴扉,你甚至可以步入其間,與正在打泥條的民間藝術家們拉上幾句家常,坐在籐椅上近距離觀察紫砂工藝品的製作流程。

紫砂茶具臺灣元素

時代的發展讓民間藝術家們在市場上逐漸嶄露頭角。今天再去重走那條老路,鎮上光鮮亮麗的工作室替代了充斥着煙火味的自家小作坊,展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文化需要交流,兼收幷蓄纔會愈加繁茂,故步自封只會走向凋敝。政府爲保持紫砂產業良好的發展態勢,特此修建了宜興方井文化城,對新生的工作室進行整合,並將其設置爲「兩岸青創基地」,以提升對外開放層次及水平。該文化城對就此創業的臺灣青年實行免費短期培訓,如在文化城註冊創業的,內部還會負責提供酒店式公寓和食宿,以保證創業期間的臺灣青年在生活上沒有後顧之憂。

漫步文化城,隨意走進一家臺灣人開的店鋪,拿起一把做工精美的紫砂茶具仔細把玩,你會發現這些茶具或多或少都融入了一些來自海峽對岸的思考,它們已不僅僅只是一些放置於廳堂之上的手工藝品,也是兩岸青年文化交流的見證,更是兩岸文化整合的載體。

從大覺寺到素食節,再到文化城,臺灣元素走進宜興的家家戶戶。新時代海峽兩岸的文化開放與交流在這座江南小城得以充分展現。我們在引入臺灣文化、臺灣青年的同時,也要讓中華文化走入臺灣的千家萬戶,這樣才能更全面地喚醒民族情誼。故而,如何深化兩岸文化交流,讓中華文化真切地滲入對岸人民生活的點滴之間,從而進一步喚醒兩岸人民的文化認同感,在當下顯得尤爲重要。

或許,文創產品與互聯網、物聯網的結合會是個不錯的組合。當今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文創產業正大步向多元化領域邁進,這一現象在互聯網平臺俯拾即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大英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文化機構在天貓等電商平臺上都開設了官方旗艦店,只需動動手指,便可將鐘意的文化產品帶回家。

那麼在不遠的未來,臺灣的文化機構是否也能利用大陸發達的電商平臺和物流網絡讓更多臺灣當地的文化產品跨越海峽來到大陸,從而實現更深層次的兩岸文化交流呢?這無疑令兩岸人民倍感期待。文化需要市場,承載文化的文化產品更是需要緊跟市場的變化和時代的發展。

喚醒文化認同感

此外,小區文化的作用也不容小覷。社會是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的大課堂,廣大羣衆是文化的創造者和參與者。當前特別要加強小區的中華文化傳承教育,小區是居民生活的基本社會單元,也是宣傳中華文化最薄弱的部位。而加強小區文化建設可以讓中華文化迴歸羣衆的生活,將中華文化化抽像爲具體,讓一個個文化故事傳入尋常百姓家。通過小區文化建設擴大兩岸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喚醒兩岸人民的文化認同感,從而拉近兩岸距離,加深兩岸的文化情緣。

開放不停歇,交流無止境。這座江南小城僅僅只是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但透過這個縮影卻折射出了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大有潛力可挖。我相信,未來臺灣與大陸的文化必會愈加融合,合作之勢銳不可當!(李律杉/武昌首義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