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製造」回來了! 星展銀提3大跡象:MIT開始產生動能

星展銀行最新報告指出,在外部推動、內部拉動因素共同作用下,臺灣製造(MIT)又重新受到關注。(示意圖記者季相儒攝)

記者紀佳妘/臺北報導

星展集團今(1)日發佈「 臺灣製造(MIT)」研究報告,受到中美貿易戰及臺灣政府鼓勵投資影響,在外部推動、內部拉動因素共同作用下,歷經20年投資外流產業空化後的「臺灣製造」重新受到關注,種種跡象顯示,MIT已開始產生動能

星展集團資深經濟學家馬鐵英今天提出最新研究報告,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部分大陸的臺灣企業生產轉移回臺灣,提升供應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祭出不少「投資臺灣」政策優惠補貼,在一推一拉下,經過20年的投資外流以及產業中空化,臺灣製造又重新受到關注。

馬鐵英指出,目前可看到3大令人鼓舞的跡象,首先是臺灣對美國出口增長明顯;再者是臺灣的海外生產比率(OPR)下降,今年1至7月整體OPR降至平均的50.5%,低於2018全年的52.1%,尤其以資通訊產品最爲明顯。

第三,「投資臺灣」口號下投資申請激增,根據投資臺灣辦公室的統計,年初至9月6日已收到129家在海外有運營的臺灣企業,有提出投資申請,金額總計達到5,767億元(佔GDP的3%)。按照政府推估,2019年投資申請總計將達到7,000至8,000億元,其中1,868億元將在於今年內實現投放。

另從人力成本融資成本、匯率知識產權等12項因素比較臺灣製造的優劣勢,馬鐵英分析,就目前的人工土地成本而言,大陸仍比臺灣具有更大的競爭力,不過人工成本差距正在大幅收窄中。相對在融資、稅收關稅交易成本,臺灣在生產率水平、自動化程度和知識產權保護等面向表現突出。

因此,馬鐵英認爲,從MIC轉換到MIT,對於高價值、低勞動密度產業來說更爲合理,臺灣企業利用成熟的勞動力、強大的技術能力,以及發達的軟硬基礎設施在島內生產高端產品爲明智之舉。同時,對出口美國市場產品,MIT也是正確之選。

不過,馬鐵英表示,對具有較高勞動內容產業,或主要市場針對大陸市場及非美國海外市場的產品來說,在大陸進行生產仍具有意義,因此建議,臺灣製造未來發展的基礎,將取決於臺灣如何應對勞動力和土地問題,可思考採取相關措施,進一步促進自動化技術運用、放寬外國工人就業規定、增加工業園區公共土地供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