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有蘭嶼豬 回老家傳宗接代

蘭嶼雜交嚴重,失去原有樣貌農委會畜產試驗所15日將40年前從當地帶到臺東繁殖純種的10頭公豬、18頭母豬送回蘭嶼。(蘭嶼朗島村長施拉橫提供/蔡旻妤臺東傳真)

由於蘭嶼豬雜交嚴重,失去原有樣貌,農委會畜產試驗所15日將40年前從當地帶到臺東繁殖純種的10頭公豬、18頭母豬蘭嶼豬飄洋過海送回家鄉,延續島上原生種豬的傳承,當地族人見證這一刻,拉起紅布條開心地迎接,並說「歡迎回家」。

「能夠回到自己的故鄉很好啊!」在地林姓鄉民說,蘭嶼豬相當珍貴,體型很小,耳朵也很小,但隨着其他豬隻帶進島上後,原本的蘭嶼豬愈來愈不純種。鄉民夏曼表示,豬隻象徵着財富,蘭嶼豬也在當地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能讓純種的蘭嶼豬迴流是件好事

蘭嶼鄉朗島村長施拉橫指出,將採集中公共方式圈養這28頭黑豬,一方面是避免與其他豬隻混種,另外則希望自然繁殖,保留完整純種基因,延續島上原生種豬的傳承。他說,未來繁殖至一定數量後,可望朝觀光導覽發展,或推廣爲特有農特產品行銷,盼能爲島上觀光產業加分。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臺東種畜繁殖場表示,蘭嶼豬品種特徵爲耳朵豎立較小,黑色皮膚毛色光澤毛質短而黑,體型較小,頸部起至背部有剛毛等特徵。

然而經臺大教授朱有田到當地調查,蘭嶼島上目前豬隻雜交嚴重,有體型及耳朵大、毛花色、白腳蹄等非蘭嶼豬特徵,幾乎已找不到純正蘭嶼豬。

歷經40年的努力,目前蘭嶼豬數量逾500頭,也參與生技動物試驗,畜試所更研發出加工食品廣受歡迎;2012年啓動蘭嶼豬種原迴流原生地計劃,終於完成回家最後一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