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米其林/2019掌聲響起 摘星主廚:這頂皇冠戴得我頭疼

1年前,盛傳觀光局花了9千萬請米其林臺北評鑑,到底值不值得?經過1年,也就是在第二屆頒獎典禮前,《ETtoday新聞雲》大生活中心採訪第一屆摘星主廚,還有老饕、新客美食家,我們發現這一年來,主廚的心情起了波瀾,餐廳經營也改變了,並有遠從英國、北歐、南非打來訂位國際客,一切的變化,都因米其林而起。

記者黃士原、林育綾、賴文萱、陳涵茵、蔡玟君、彭懷玉曹悅華/調查採訪報導

去年奪星的明福臺菜婉拒授獎,「我們只是6張桌子的小店,只想做好這幾張就好。」老顧客告訴我們,阿明師當然還是很開心,雖然他始終不明白「米其林」到底是幹什麼的。

>>>更多臺北米其林秘辛在這裡

▲明福臺菜阿明師(中)。(圖/侯升偉提供)

「 我得顧好我的料理、我的客人,獎很好啦,可是,老客人吃得開心最重要。」阿明師如常對待一切,如果米其林對其有影響,可能只有一件事,就是「把普通桌布換成漂亮的桌布!」旅法美食作家謝忠道說,當他看到那塊美美的桌布時不禁莞爾。

相較80歲阿明師之淡定,多數年輕的摘星廚師卻很難做得到。

▲首屆臺北米其林指南2018媒體發佈會,所有星級餐廳代表合影。(圖/記者李毓康攝)

摘星後午休時間都在練習

吉兆割烹握壽司》主廚許文傑目送客人走出大門,總算可以休息,阿杰阿文脫下白色料理服,慎重地摺好、擺正,我們收拾拍照傢伙,鞠躬趕着要走,阿杰笑說:「沒關係,慢慢來,摘星這一年來,我們其實很少午休,都只是喝口茶、趴桌上瞇一下,接着開始切磋料理技能。」

▲吉兆割烹握壽司主廚許文傑。(圖/記者屠惠剛攝)

過往阿杰每天忙到半夜,回到家梳洗之後上牀已是凌晨3、4點,早上10點起牀,趕着到餐廳,睡眠還能有6小時,忙完午餐客,下午還能有3小時休息,摘星之後,兩人不休息了,「怕掉星啊,要努力研究食材和創新料理。」

摘星之後,有6成是因好奇而來的客人,他們是拿着放大鏡來檢視。「握壽司放在盤子上會再一次確定有沒有擺正,芥末山葵量會不會太多或太少,有一次壽司擺歪了,熟客開玩笑說:小心星沒了囉⋯⋯我嚇得趕緊重新再捏一個。」

▲吉兆割烹壽司獲米其林一星。(圖/記者屠惠剛攝)每個負評都像箭刺到心臟

客人太吹毛求疵?「我沒那麼想,那些提醒都是提醒我把服務做得更細膩的動力,我覺得是好事。」但阿杰坦言,昔日來的都是懂日本料理的老顧客,現在多了許多年輕客人,打卡、上網,接着是負評,「那些就像一把箭穿刺到心臟。」

這一把把飛刀,讓這位原本已一絲不苟的日本料理主廚更ㄍㄧㄥ了,他增加了服務人力,因爲服務的動作更慢,慢是爲了把每個細節都做好。另外爲了拿到更頂級的稀有好食材,請長駐日本的太太帶臺灣鳳梨酥等伴手禮給日本供應商「做關係」。

阿杰歷經嚴苛的日式料理與禮節訓練,心臟還算大顆。但有主廚卻被「摘星」延伸出的效應搞得天翻地,無法平靜,「這皇冠戴得我頭疼死了!」

▲米其林光環吸引新客上門。(圖/記者屠惠剛攝)客人忙拍照食物都涼了

「因『米其林』三個字來吃的人佔了客量一半,新客負評如雪崩式涌入,在網路人人是美食家的年代,『這也能得星』一句評論, 抹殺一個人10年甚至20、30年的努力。」

「我看着料理端上桌,客人不停拍照打卡,放到涼,放到出油,吃進嘴裡也變質了。」變質變味之後,纔在網路評論「很難吃」。這位主廚說,對於摘星的肯定,他仍是開心的,但接下來要學習的是如何不被周圍雜音影響。

▲米其林摘星後老顧客想吃訂不到,新客出現no show情況。(圖/記者湯興漢攝)

NO SHOW臺灣客最多值得一提的是,主廚們在摘星前,內心世界並不複雜,但摘星之後,好奇客變多而延伸出的問題除了「 負評多」,還有「no show」(訂了卻不來)的客人也變多,其中又以臺灣人比例最高,此時就得明白心戰的重要。「我們多半撥室內電話確認,但常有訂位客不接,員工變聰明瞭,改用個人手機,終於通了,對方往往喊一聲『趕不過來』就立刻掛上電話。」

吉兆割烹主廚兼老闆阿杰說,摘星後確實吸引許多外國旅客,包括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比例從原本的2、3成拉高到4、5成,臺灣人也紛紛搶訂。但來客多了,訂位不來的no show比例也提高到2成,「遺憾的是,no show的客人中,大約9成是我們自己臺灣客人。」

▲來自泰國的客人慕「星」而來。(圖/記者湯興漢攝)

米其林讓隱而未現的職人被看見米其林帶來的結果, 縱然有許多爭議,但整體而言,「正向」影響仍是一致看法,旅法美食作家謝忠道以書面回覆表示,「提高臺北國際能見度,餐飲水準國際化、提高對餐飲的尊重,提升廚師這一行的地位,讓廚師們有機會在國際上和其他廚師平起平坐,甚至攜手合作,也讓原本隱而未現的職人被看見,許多臺灣本地食材因而被重視,都絕對是正向的影響。」

另外,「老客回鍋,年輕客增加」則是部份老店最明顯的變化,大三元酒樓女傳人邱靜惠笑說,有客人從民國76年開始天天上門來吃,從外表細皮嫩肉,吃到滿頭華髮,老客人閒話家常固然很棒,但若能注入活水,更能永續經營,永保傳統粵菜味道。至於年輕人不明白老味道的精華而上網寫負評,爽朗的邱靜惠笑說,「壓力真的很大餒,但我會因此提醒自己更進步。」

▲米其林指南有「餐飲界聖經」之稱。(圖/記者李毓康攝) 傳9千萬請米其林來臺「絕對值得」

前觀光局副局長、現職高雄餐旅學校副校長的劉喜臨教授回憶,以前到日本推廣臺灣旅遊,包括代言人、影片拍攝,還有各種活動支付等,預算都要近億元了,坊間盛傳觀光局花了9千萬邀請米其林來臺北評鑑實情如何,他不便說明,也不清楚,但按照過往在日本單一國家推廣的經驗「絕對值得」。

品嚐過海內外200顆星星的作家李昂則透露,某位廚師好友花了許多資源研發創意料理,但老闆卻因經營不善虧損,萌生收店念頭,但2018第一屆米其林的奪星肯定後,餐廳得以維持,這星星爲主廚寫下「轉角人生」,絕對是最意外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