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海峽尋新 兩岸青年共思未來

當我們開始說着「臺灣之光」、「MIT臺灣製造」這些語詞,你會發現新一代臺灣人面對自己生長土地視角情感有了轉變。臺灣近十年隨着政黨輪替,對於國家定位社會氛圍,便有不同與波動,但不變的是,在臺灣研究問卷中,關於「你是哪裡人」這項題目結果,呈現了持續上升的趨勢

今年在臺北舉辦的兩岸三地青年海峽尋新論壇,提供了一個平臺讓我們解析兩岸的問題,從根源性的癥結點談起,分析全球分立分治區域各種可能的因素,再回頭來看臺灣,到底現狀是如何形成。

來自大陸、港澳、海外華僑、臺灣的代表共思問題。代表臺灣的我們初步地認爲殖民遺緒提供了一些方向,對於「統治」的理解變化、殖民過程積累的情緒產生自主權」的需求。

作家龍應臺說:「風箏飛得再高,線,必須握在自己手裡,否則,怎麼知道那是誰的風箏呢?」當我們看兩岸情勢國際政治時候,我們還是必須先回頭找根在哪裡,去看「認同」怎麼形成、去看臺灣的優勢差異

我們還在找尋答案過程,不一定是直線性的邏輯推導,還關注更多情感面的呈現,尚未有答案,也許過程是片段性的、破碎的,但我們彎下腰把這些散亂的拼圖掃在一起,漸漸就知道整體輪廓了。

願意彎下腰,證明了我們開放地閱讀彼此,無法下任何定論,縱使我們在每一個節點有很深的定見、認知,有同意、否定、甚至偶爾詫異地用狐疑的眼神,去凝視對方說出字字句句自己無法認同的語詞,竟是深植海峽另一端的普遍認知,我們都依然相信,在此溝通平臺論壇中,所產生的潛移默化,都將在未來兩岸政治社會中實踐。一個世代互相諒解的青年,會有互信和平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