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現實的法規 讓低頻噪音成爲偏鄉人有苦難言的悲哀

民進黨立委劉建國(右)、民衆黨立委蔡壁如(左)、國民黨立委鄭正鈐等跨黨派立委4日爲雲林沿海居民請命。(黃世麒攝

雲林縣四湖風車自救會今在民進黨立委劉建國、國民黨立委鄭正鈐、民衆黨立委蔡壁如陪同下,今在立法院針對臺電及民間風電業者,即將在雲林沿海鄉鎮建造97座風力機組發出怒吼。(朱真楷攝)

風力發電雖被視爲綠色能源,但約莫自2005年以來,渦輪機組發出的噪音污染,就不斷引來周圍村落民衆的抗議爭議的是,儘管受害民衆直指噪音令人難受,但風力機發出的聲音屬於低頻,環保單位若以「分貝機」測量,這類「低頻音」往往會被淹沒在環境當中而無法測出,也讓這類傷害成爲偏鄉民衆有苦難言之痛。

雲林沿海偏鄉民衆憂慮家鄉被「種下」風力發電機後,葉片運轉發出的低頻噪音,恐成爲終生躲不掉的危害,因而找上朝野立委北上陳情,要求風場位置不應距離村落僅250公尺。只是,受邀出席的公部門代表,在會中所做出的迴應,也讓人不難理解,爲何這羣民衆會如此憤怒。

與會的環保署法規科科長樑淑婷說,雖然目前風場規模跟以前不一樣,但建制的位置確實不用環評,「你們的建議我們會參考,再看要不要調整。」經濟部能源局電力組科長江威君也說,風組聲音只要距離200到300公尺,「就會跟環境噪音差不多」,但民衆的意見會再納入考量

經濟部能源局電力組組長吳志偉更意有所指地說,陸地風機容易造成困擾我們承認,在這段時間空污嚴重,希望空氣好一點,就要多用風力發電;尤其去年用電成長約10%,「區域不平衡我承認,這些設備大家都不喜歡,但電是大家要用的。」

此話一出,引來現場一陣騷動,聲援居民的耘林藝術人文生態關懷協會理事長富源抨擊,「電是大家一起用這句話,新增用電最多電的老百姓還是工業用電,經濟部不要含糊其辭!」

回顧過去類似抗爭受害者只要發出不滿,往往會被公部門以「大我」爲由洗臉,今天這場記者會,無疑再次讓人看見公部門對於弱勢者期待的忽視。

然而,風力發電引起的噪音來源,除了葉片轉動的明顯風切聲,發電機組變速箱也會出現另一種低頻噪音。後者的聲音,就類似電冰箱的低鳴聲響,若以一般分貝機測量,往往不易測出,但只要長期居住在周圍,就極易對人體產生不適,醫學上也認定這類音,會讓人分泌皮質醇,造成負面情緒,衍生睡眠障礙等連串健康風險。

而今天出席記者會的民間團體、民衆,主要訴求並非「反綠能」,而是希望能有「乾淨綠能」,也就是呼籲環保署修改《開發行爲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將現行機組周圍250公尺內沒有民宅就可「免環評」的規定,改爲更爲嚴苛,才能終止風機緊鄰村落的現況

只是,儘管陳情訴求明確,環保署、經濟部官員仍有意無意地把問題導向「臺灣不能缺電」的方向,每次發言完,與會者神情都顯得相當無奈,甚至舉手試圖反駁。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許博任表示,現行風機距離村落250公尺即可無須環評的規定確實過於寬鬆,政府應參考國際標準,依照葉片直徑倍數,來制定安全距離的計算方式,並重新調整環評的認定標準,才能因地制宜解決風力發電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