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臺灣總經理一封信 揭開政府與傳統業者3大症結點

記者陳涵茵臺北報導

日前臺灣2000輛小黃開上街頭抗議網路叫車平臺Uber非法營業影響傳統計程車業者生計。當日抗議在雨勢中結束,但小黃與Uber三年多以來的戰火併未因此而澆熄。Uber業者除了在當下立即發出聲明稿表明,將積極與政府溝通並持續致力共享經濟立場外,近日更在臉書上公開文章《一封Uber臺灣總經理公開信》,將Uber一路走來的困境與訴求娓娓道來。

合法計程車業者將在8/11日再度走上街頭抗爭。(圖/記者洪聖壹攝)

在《一封Uber臺灣總經理的公開信》文中最值得討論的有三大問題癥結點,分別爲「Uber究竟歸類運輸服務業還是網路服務平臺?」、「政府該如何監督控管Uber業者?」、 「Uber與傳統計程車業者究竟能不能共存共榮?」。

1.Uber究竟歸類爲運輸服務業還是網路服務平臺?

「臺灣並不需要多一間計程車行,臺灣需要的是對於既有產業與新型態服務模式法規調適。」Uber臺灣總經理顧立楷如此說道。

Uber究竟歸類爲運輸服務業還是網路服務平臺?這是最核心也最根本的問題。交通部始終認爲Uber業務營運模式不適當,三年多來主管機關以「計程車運輸服務業」來認定Uber服務業種,持續要求Uber官方在臺灣設立車行,並像傳統計程車業者般進入市場競爭。而Uber也始終堅持自身爲新型態的叫車服務,業務單純爲乘車服務提供一個供需媒合的平臺,更自詡是共享經濟的推手。在政府與業者雙方認知如此大相逕庭情況下,當然不會有共識

▲Uber臺灣總經理顧立楷,希望藉由新經濟、新科技拓展Uber在臺灣市場規模,持續在地優化。(圖/記者陳涵茵攝)

2.政府該如何運用現有法規監督並控管Uber業者?

呈上述討論的問題,在Uber與臺灣政府遲遲未能達成共識的情況下,當然也無法得到合法經營權。多年來遊走法律邊緣,更別說要制訂出一套有系統監督管理方式。

Uber臺灣總經理顧立楷一直以來不斷向政府喊話,無論是保險稅務問題都願意拿出誠意全力配合,更承諾全球每一趟車都會有安全保障。然而在未合法經營的節骨眼上,究竟又有哪家保險公司敢跳出來承接這塊燙手山芋

3.Uber與傳統計程車業者究竟能不能達到共存共榮目標?

「共享經濟」一直都是Uber業者的經營核心理念,無論是提倡環保、提升臺灣交通運輸環境、與國際接軌等,皆有助於打造Uber心中所追求的的智慧城市。

社羣制霸的年代,資訊傳遞的速度快得驚人,一項優惠、一項活動號召都能透過App即時傳遞,傳統計程車業者根本望塵莫及。事實上,Uber在臺將邁入第四年經營版圖不斷擴大,計程車業者們業績至少降低2至3成,就傳統計程車業者立場而言,Uber所提倡的「共存共榮」,在整體「計程車產業完成變革」之前,其實一切都是空談。

活用Uber叫車系統服務的大多爲青壯年族羣。(圖/記者陳涵茵攝)

實際上,會使用Uber叫車與各項營運服務的主要用戶,絕大部份爲善於操作網路平臺的青壯年族羣,然而傳統計程車行擁有的在地優勢,這些年來其實也逐漸被訓練有素的 Uber 體系所取代,Uber與傳統計程車業者的戰爭,同時反映出新科技浪潮下、新舊兩代所帶來的思想對立。

交通部長賀陳旦在7/12說過:「將會輔導Uber合法經營,同時也要求Uber承擔該有的成本和責任。」然而傳統計程車業與Uber衝突依舊;與其說Uber持續衝撞計程車產業與政府法規,不如說新一代科技,需要新政府前衛思維模式。

撇除同性質的滴滴公司是否進來臺灣,就連即將登臺的《Pokémon GO》可能會產生影響的產業連結與社會問題,與下半年要在臺灣上線的行動支付生態系建置,該如何創造真正共存共榮,爲臺灣傳統產業帶來更多機會,考驗着的正是新政府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