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美撤出阿富汗後 臺灣安全之道

旺報

美國狼狽撤出阿富汗,20年心血付諸東流。堂堂世界霸主扶植的政府與訓練的軍隊不堪一擊,所要殲滅的恐怖組織還在撤退的機場行告別禮,用炸彈狠狠賞了美國一巴掌。美國敗走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大關鍵在於背棄阿富汗政府,直接與塔利班談判,達成撤軍協議(其實是投降協議),並釋放5千名塔利班戰士,致令阿富汗政府與國安部隊士氣崩潰,不戰而降。

加強制中以轉移焦點

美國4任政府的阿富汗政策紊亂不堪,註定敗北收場,但落得如此不堪,拜登須負主要責任。爲了修補破碎的形象與重創的聲望,他揚言臺灣一旦被「入侵」,將和北約、日本、南韓一樣,出兵捍衛。這個說詞違背美國的既定政策,也無任何條約或協定支持,國務院立即澄清美國對華政策沒有改變。

拜登明知沒有憑據還故意這樣說,固然可用「口誤」辯解,但適足以反映他的慌亂與惶恐,強以誇張言論安撫人心,強調防衛臺灣的決心,聲稱將以中國與俄羅斯爲戰略對手。拜登在阿富汗輸掉的,卻想在中國贏回來。否則,面對共和黨咄咄逼人的抨擊,1年多後的期中選舉可能慘敗,難逃跛腳政府之命運。

拜登原已加強對中國的遏制與打壓,今後勢必層層加碼,加大力度。近日美軍已加強在臺海的軍事活動,我國防部日前發佈,美國驅逐艦和海巡艦各1艘航經臺灣海峽,前者由南向北行駛通過,後者由北向南穿行。這雖非拜登上臺後美軍艦首度在臺灣海峽出沒,惟軍艦搭上海巡艦同時現蹤,仍創下罕見紀錄。其實,拜登堅決撤離阿富汗,就是爲了集中心力與資源對付中國,如今敗相難看,他更要升高制華的對壘態勢,以期擷取豐厚戰果,彌補在阿富汗的慘重損失。

對於美國在阿富汗不願也不能履行承諾的可悲情狀,臺灣民衆反應正反兩極,多數民衆擔憂「今日阿富汗」是否將是「明日臺灣」,但許多親美反中的民衆卻暗自慶幸,以爲美國從此可以專心對付中國,臺灣安全將更有保障。對於這種估算,美國政治學家福山不以爲然,他提出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共和黨和民主黨都認爲中國是對民主價值觀的威脅,但共識也就到此爲止,如果臺灣受到中國的直接攻擊,美國要怎麼辦?美國願意爲了該島的獨立而犧牲本國人民的生命嗎?他認爲各方可能都會戴着黨派鬥爭的有色眼鏡,去進行一場有關美國國家利益的理性辯論,一時恐怕難有定論,結果可能緩不濟急,無法即時改變解放軍武力犯臺所造成的既成事實。

莫追隨不可靠的國家

美國走出「帝國墳場」後,當然會聚焦在美中爭霸的主戰場上,這對臺灣究竟是福是禍,恐不宜單憑直覺判定。拜登上任以來奉行圍堵中國戰略,一方面與西方盟國重修舊好,另方面與大陸鄰近國家,如日本、南韓、印度及亞太重要成員澳洲積極交好,企圖東西包抄,圍堵中國。面對美國積極圍堵,中國頑強以對。自美國宣佈撤離阿富汗後,大陸抓住戰略新機積極應變,雖然未必能填補美國撤離阿富汗後的權力真空,但先求抑制恐怖組織趁機坐大,危害新疆穩定,更大的期盼是推進一帶一路政策,進而在地緣政治上尋求新的機遇與績效。

面對美國一波波的圍堵攻勢,大陸早已想方設法積極突圍,包括持續拉攏德國、法國等歐盟國家,在東南亞等地也積極結夥。近日美國副總統賀錦麗訪問新加坡與越南,兩國領導人均表明不會與美國結盟對抗中國。這種在美中之間不站隊的意向,在阿富汗變局之後更明確,也更普遍,因爲各國對美國更不信任了,何必去追隨一個誠信和能力都不靠譜的衰退國家?

地緣戰略格局已變,美國威信掃地,但蔡政府將被漩渦捲入得更深。臺灣安全之道首先必須靈活善巧,隨順而行,不要充當別人運用的棋子,更不要成爲代理人或是馬前卒。首要目標是確保臺海和平,唯有和平才能永續發展,而和平必須靠自主性的定位與作爲方能達成,任何依恃外力的想法與做法不僅不切實際,反而將激化強權衝突,破壞和平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