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臺灣文化的主體是中華文化

社評

近期沸沸揚揚的選舉新聞中,兩個議題異軍突起:一是北一女老師區桂芝痛批108課綱刪減文言文,影片獲得千萬級瀏覽,民進黨去中國化的行徑受到聲討;另一則是桃園國中生繪製的漫畫《帝王條款》,以「秦始皇」形象比喻行人,火爆網路。兩議題看似無關,卻都揭示了同一個事實:中華文化的根深蒂固。

中華文化根深蒂固

最近十年民進黨和獨派掌握輿論霸權,先有2014年太陽花學運催生「天然獨」概念,後有2019年香港運動催生「芒果乾」,抗中保臺、一邊一國成爲政治正確。民進黨政府企圖切割兩岸文化聯結,打壓中華文化。但區桂芝老師獲得民衆聲援事件,再次顯現出臺灣社會對「去中國化」的抵制,遠超過獨派預期。

同理,桃園國中生《帝王條款》的最大爭議點,無疑是藉秦始皇來比喻和諷刺那些橫行霸道的路人。這位國中生用秦始皇造型連結「帝王」的形象,而不是法國拿破崙、俄國彼得大帝、日本天皇或古羅馬凱撒,恰恰說明中華文化、中國歷史已經成爲這位少年「直覺」的一部分,更加進一步說明,獨派幻想透過教育改造臺灣年輕人觀念進而去中國化,根本無法成功。

面對臺灣社會堅守中華文化的強烈訴求,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蕭美琴的迴應,充斥着尷尬和詭辯。她不認爲社會有真正的所謂去中國化的問題,反批去中國化最強烈的是中共,並表示中國文化是臺灣社會重要的組成元素,過去數百年來各種外來統治,包括日本文化也有一些影響,應以正面態度看待臺灣社會的多元文化。

蕭美琴的迴應有3個盲點:第一,文革期間標榜激進左翼的中共,確實威脅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存續,但後來中共做了反思,並承認這段歷史的錯誤,且記載於中共文件中,大陸改革開放後,在經濟發展基礎上,相當重視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現在的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更強調要善用中華傳統文化去改良和充實官方意識形態,蕭美琴批對岸去中國化,完全是張飛打岳飛。

第二,蕭美琴認爲中國文化是臺灣社會組成元素,屬於民進黨傳統文化論述「中華文化是臺灣文化一部分」,而非「臺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東西交融、兼收幷蓄的確是臺灣文化的寶貴資產,但相互尊重纔是真正的多元,民進黨千方百計藉助政治力量刻意用「多元文化」來稀釋、壓縮中華文化,是對「以中華文化爲主體的臺灣文化」現狀的改變,肆意修改課綱、刪除古文、篡改歷史,自然會受到民意反彈。

刪除古文民意反彈

第三,民進黨致力於「去中國化」,卻出現「中共化、大陸化」傾向而不自知。蘇貞昌引用對岸名言「再窮不能窮教育」,蔡英文多次使用「質量」、「打造」等大陸用語,再到堅定標榜反中的賴清德,此次總統大選政見使用「希望工程」詞彙,正是源於大陸共青團在1980年代首創的概念。民進黨原本想剷除傳統文化的「根」,又要爭取臺灣民意的「果」,到頭來掛在了對岸政治用語的「枝」上,令人啼笑皆非。

反過來看,中華文化的根在臺灣鏟不斷、挖不走,更像榕樹般枝繁葉茂、獨木成林,大陸應該更加增強兩岸融合的信心。過去幾年,大陸官方和民間不少人對臺灣社會是否還有所謂「中國心」產生強烈焦慮感,而這種焦慮感也影響着大陸對臺政策的分寸。其實,如果真正深入臺灣基層,就可以看到中華文化依然根深蒂固,完全不是媒體、名嘴或政治人物刻意操弄的假象。

更何況,大陸從香港迴歸27年艱難融合的經驗中,也應該認識到,統一能否鞏固,經濟利益重要但非首要,歸根究柢還是精神和文化層面能否融合。因此,北京政策議程中的所謂「解決臺灣問題」,最重要的並非政治、經濟乃至軍事手段,而是如何藉由同文同種的文化融合、春風化雨般爭取臺灣民心認同,此乃和平統一的真諦與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