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中華民國臺灣論述走入死衚衕

社評

九合一大選3天后,美國在臺協會處長孫曉雅舉行任內第二場記者會,強調將在「非官方關係」基礎上,支持臺灣發展自我防衛能力、一同增進全球供應鏈韌性、支持臺灣國際參與、深化臺美經濟聯繫、合作對抗資安威脅。孫曉雅並表示,美對臺支持堅若磐石,且依循《臺灣關係法》、三個聯合公報及六項保證的一中政策,享美國跨黨派支持。

漸進臺獨應適可而止

拜登與習近平會談,美方並未向臺灣說明細節,從孫曉雅處長這場記者會中,對美國一中政策及美臺非官方關係的表態,應可以看出美國對臺政策的方向。蔡英文總統自2016年執政以來,宣示維持現狀,但實質推動「兩國論」,不但外交上丟失8個邦交國,國際參與不得其門而入,現在美國用記者會而非特使方式,說明拜習會後美國的對臺政策,臺灣應該警醒,蔡英文版兩國論已走入死衚衕。

拜習上個月在印尼趁參加G20領袖會議之便首次面對面會談,歷時3個多小時。雙方充分表達各自立場,雖未發表聯合公報,但雙方都有意管控分歧。關於臺灣問題,根據中方的會後聲明,拜登表明不支持臺獨外,也表示不支持「兩個中國」和「一中一臺」。美方的會後聲明只表示美國不支持臺獨,但對中方的說法並未否認。

不支持臺獨、不支持兩個中國、不支持一中一臺的新三不政策,是1998年6月柯林頓總統訪華,爲改善因臺海危機而低迷的美中關係所提出。拜登刻意重提,不失爲是爲了對中共釋出善意。會後兩國恢復高層對話,包括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國防部長奧斯汀分別與大陸商務部長王文濤、國防部長魏鳳進行雙邊會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將於明年1月或2月訪問大陸。接着美國法院於12月1日,正式撤銷對華爲財務長孟晚舟銀行欺詐等罪名的指控,不再提起訴訟,這起令中美關係緊張的案件正式宣告結束,極具象徵意義。

美國顯然有意鼓勵臺方調整策略,往避戰方向發展,孫曉雅說:「避免戰爭是所有政策制定者、利害相關者與外交官員共同責任,戰爭造成慘絕人寰的悲劇,就像我們看到正在發生的烏克蘭戰事一樣,所有人都應該竭盡全力以避免戰爭發生。」解讀美方釋放的訊息,應是維持「雙重嚇阻」政策路線,一方面反對中共以武力改變臺海現狀,一方面也不允許臺灣利用臺獨挑釁大陸。至少在拜登政府任內,美國在主權議題上挑戰北京的可能性已經不高,臺灣切香腸式的漸進臺獨也應該適可而止。

蔡版兩國論窮途末路

相對於美國在許多與盟友會談的聲明中一再表示對臺海和平的關切,北京也同樣要求會面的國家針對「一箇中國」表態。凸出主權問題讓臺灣問題國際化的結果,就是把兩岸在國際舞臺的競賽,變成是一場零和遊戲。臺灣現在無論在國際承認與經濟實力都無法再與對岸進行這種零和遊戲。立陶宛貿易辦事處11月初在臺正式揭牌運作,卻被立委爆料該辦事處不具辦理外交簽證、領務等功能。領務是主權國家的象徵,這就表示立陶宛並不承認臺灣具有主權地位。之前政府大肆宣傳在立陶宛開設歐洲首個以「臺灣」爲名的代表處,這次立陶宛卻異常低調的揭牌,連外交部長都沒有邀請出席,這種務虛不務實的外交已原形畢露。

蔡英文就任以來,一直以民粹手法操作國家定位與外交運作,2019年國慶演說提出「中華民國臺灣」作爲她自己版本的「兩國論」。刻意將原本就不相對立衝突的「中華民國認同」與「臺灣認同」割裂並重新拼接,製造兩種認同和解融合的錯覺。事實上,用「臺灣」來做「中華民國」的概念置換,一來混淆與稀釋中華民國的完整意涵,二來抹去兩岸的歷史連帶與法理關係。民進黨的敗選以及國際現實的變化,顯示蔡英文版的「兩國論」已走向窮途末路。她的論述留在她的任內,讓歷史重新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