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犯罪“套路”之外 還有“花樣”翻新

當前,互聯網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影響日益深遠。然而,網絡犯罪也日益演變、迭代升級,網絡詐騙、網絡賭博、網絡金融犯罪等犯罪行爲屢見不鮮。

近年來,檢察機關辦理網絡犯罪案件以年均近40%的速度攀升,2020年達到了54%;網絡犯罪模塊化產業化明顯,不少違法產業、工種都“吸附”在“黑灰產”鏈條上,產生了大量所謂的“就業崗位”……

最高人民檢察院25日通報了近年來網絡犯罪案件辦理情況,儘管一直以來強有力的打擊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網絡犯罪高發態勢依然不容樂觀。在所有網絡犯罪中,網絡詐騙、網絡賭博(包括開設賭場罪和賭博罪)高位運行,成爲當前主要網絡犯罪類型之一。

在最高檢通報的典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網絡犯罪的套路:以網絡婚戀交友誘餌實施虛假投資詐騙,俗稱“殺豬盤”;利用網絡女主播被害人確立虛假戀愛關係,以“完成平臺業績任務才能領取提成”等理由誘騙被害人轉賬;以畸高價格向老年人推銷廉價保健品,並設置虛假抽獎誘騙老年人“上鉤”實施進一步詐騙;組織他人大量辦理實名電話卡,並以低價“收購”作爲實施詐騙的工具;將木馬程序植入手機主板內以竊取用戶數據信息並實施侵害;表面上開設網絡購物平臺,實際上“圍獵”客戶進行網絡賭博……

這些“套路”之外,網絡犯罪的“花樣”還在增多。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廳廳長鄭新儉介紹說,據不完全統計,當前網絡詐騙手法多達6大類300多種,而且還在不斷“推陳出新”;網絡犯罪主體開始向低齡、低學歷低收入“三低”人羣發展,一些在校學生、社會務工人員都深陷其中。

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網絡犯罪危害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相互交織傳導,社會危害“量”的積累往往短時間內導致“質”的突變。如果不及時嚴厲精準打擊,網絡犯罪的“魔爪”可能向更多領域和人羣延伸。

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檢察機關對網絡犯罪的懲治力度持續加大。2019年以來,檢察機關共起訴網絡犯罪案件5萬餘件14萬餘人;針對電信網絡詐騙、網絡賭博等嚴重危害網絡安全犯罪持續多發高發的情況,積極參與“斷卡”“打擊治理跨境賭博”等專項行動。

針對假借“創新”名義在網絡上實施的金融犯罪,檢察機關在辦案中穿透網絡技術表象,實施精準打擊,2019年以來會同公安部督辦重點案件36件;針對網絡誹謗等嚴重擾亂網絡社會公共秩序的行爲,建議公安機關對“杭州女子取快遞被造謠案”立案偵查,推動刑事自訴案件轉爲公訴;2020年11月,最高檢向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出“六號檢察建議”,圍繞網絡黑灰產業鏈整治、APP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等問題提出治理建議……

精準打擊的同時,“法網”也越織越密。近年來,最高檢單獨或者會同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聯合制定了20餘個司法解釋和司法解釋性質文件,內容覆蓋網絡詐騙、跨境網絡賭博、網絡黑惡勢力等多種網絡犯罪,明確定罪量刑標準。新近印發的《人民檢察院辦理網絡犯罪案件規定》,更是注重辦案與技術融合,有助於全面提升檢察機關辦理網絡犯罪案件的專業化水平。

網絡空間不容犯罪藏身。當前,我國網絡犯罪形勢依然嚴峻,網絡犯罪治理任務依然繁重。懲處爲要、預防爲先、治理爲本,只有社會各界形成共識,共同應對,參與網絡空間綜合治理,協同推進網絡共治,才能對網絡犯罪形成有力震懾,爲網絡強國建設保駕護航